返回青春期的烦恼(1 / 2)出生在罗马首页

很快李欣升了初中,和村里凯龙哥哥一样,他们按照片区划到当地最好的初中,加之李欣成绩又好

如愿以偿地进入最好班级,可是最好的最好却没有给李欣带来一点点好。

首先是那帮可以帮团取暖的同学消失不见了,不是每个人都有那么好的运气能够上初中,小学就辍学的比比皆是,其次即便上了初中也没有那么好的运气分到这个片区,分到这个初中,(李欣出生的思南村在这年被划为思南街道)即便分到这个学校也进不了这个班。

一下子和过去的人间关系隔绝开来,给李欣带来很大的“戒断反应”,谁不愿意和自己阶层的人在一起玩呢,就像妓女和妓女称姐妹,民工和民工道兄弟,医生和教师搞对象,流氓和妖精谈恋爱,谁也不打扰。

可学校却偏偏让各个人穿上同样的衣服,明明他们是不一样的人。

不过这样做也不是没有好处,至少也各个阶层的诸位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比如李欣和学学局长的女儿的风度翩翩,局长的女儿又可以学习我们李欣的艰苦奋斗。

但是这也不过是一种理想化模型,是人们的一厢情愿,如果你是财主家的女儿你愿意和地主家的长工做朋友吗?答案通常是否定的。

年仅十三岁的李欣开始感到这个世界其实是会带着有色眼镜来看人的,那股社会中上流对于底层的恶意若影若想,他们想藏却藏不住,毕竟不是人人都像张老师那样拥有着高品质大格局。

李欣开始越发的期盼周末,毕竟学校里太孤单,有谁规定只能拥抱学校这一个集体,去拥抱自己的家庭去拥抱补习班的同学们同样也是一个不错的选项。

比如说,每天下午放学李欣只能尴尬的一个人回家,其实一个人也没什么,毕竟一个人天马行空地想象着回家也是一个不错选择,只不过被别人看见就有些尴尬。

又比如说到了每次的体育课,老师说“解散!”

李欣同学又开始不知所措了。

除此之外看着像门口的奶茶和烤鸡翅囊中羞涩的李欣也难免嘴馋。

其实奶茶和鸡翅没什么好吃的,都是让人发腻的东西,只是作为一个孩子你不能丧失任性。

只不过,虽然李欣不是后娘养大的,但也是农村出生,上旱厕,打谷子,照顾弟弟。所以学校这点委屈实在不算什么,

李欣一如既往地没有告诉父母,甚至也没有告诉自己最喜欢的补习班张老师。

时间长了,李欣也就习惯了,一个人其实也挺好的。

甚至是在家里,在自己最爱的英语补习班里,李欣依旧是独来独往。

渐渐地李欣甚至觉得和家里人也失去共同语言,村口的闲言细语也失去了对于李欣的吸引力。

李欣在课上表现得比课下更加活跃积极,

语文课上,老师给大家上《藤野先生》,李欣说“作者在此文其实想要表达对岛国教育的赞美”

历史课上,老师给大家上《百家争鸣》,李欣说“儒家思想其实有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这些想法无论对错对于一个中学生来说是不错的,哪怕很多年以后看来,李欣这么想有点逆向民族主义的味道,可是那毕竟是岛国人均生产五十倍于本国的时代,结合历史背景,李欣这么想也不是没有道理。

一个人的时候,李欣也经常去市里的图书馆看一些课外读物,

比如说:小学读过的《少n闰土》,李欣就读完了整本的整本《g乡》

又比如说:小学学过《白鹅》李欣又开始对丰z恺感兴趣

不光如此,高er基林hai音赵li宏林qin玄都是李欣喜爱的作家,这都是在小学课本里左下角出现的人物,也许是读起这些,让人怀念从前时光吧。

对了李欣最常捧在手里的是《飘》这本书。

初一的第一个学期班级排名,独来独往的李欣考了全班第七,那种直观地把人排成三六九等,可以给人优越感,也可以给人劣等感,或许优越感就来自于劣等感。

这感觉真棒,那些光鲜亮丽的女孩子,那些三五成群的男孩子,一瞬间黯然失色。

毕竟金榜题名,我国的传统观念,深入人心的成绩论。

其实全班第七,和全班倒数第七,真的没有相差太多东西,后者所学真的不比前者少什么,甚至只是几个星期就能弥补。

可是为了方便开展工作老师家长通常会把后者的人间性全盘否定。

为什么家长也要否定自己的孩子,不否定,怎么有理由强迫他们去报补习班呢?

成绩单发下来,坐教室最后排的一帮同学便开始了怀疑人生,为什么自己的父辈是叱咤风云教师医生公务员自己却是如此呢?

他们是这套制度的受害者,不过我们的李欣却是这套制度的既得利益者。

拿着八十九十的考卷,和排名单。

李欣顿时觉得自己人生翻盘真的稳了。

其实一次破考试而已,稳?差得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