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城里逐渐兴起了“药膳热”,大大小小的饭馆为了蹭“养生热”,也相继推出了药膳菜品,弄出来做营销的噱头。
苏九冬打心眼里看不起那些只把药膳当做招财“幌子”的饭馆。尤其是里面的厨师根本不懂药膳的特性和制作,所以才会出现林生饭馆里那样对药膳不严肃的现象。
生气归生气,苏九冬一介平民,也无法拿那些饭馆如何,只能经营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保证自己的药膳与效用是货真价实的。
永源药膳馆出名,皇帝当众赏赐不菲的银两,苏九冬总感觉到有许许多多双眼睛在暗暗盯着永源药膳馆。
财不露白,这下岐山县里许多人都知道了苏九冬深藏不菲银两,也不知是福是祸。
苏九冬回到岐山县后,收到风声的达官贵人纷纷对苏九冬发出了要约。苏九冬答应了杭州城里几位贵夫人的邀请,要亲自登门为她们调理配膳,所以她最近经常往临安府跑。
近段时间温以恒时常在钦差行辕过夜逗留,不知和楚律封在忙碌何事,只偶尔回家里吃一餐饭,然后又匆匆赶回钦差行辕。
温以恒这个“顶梁柱”不常在,苏九冬也是白日里不着家,家中只剩下柳芸娘和苏庭安、阿蓉着三个老弱妇孺。为此苏九冬总觉得心底有点慌,忍不住时时担心害怕会发生什么意外事件。
这日临出门前,苏九冬嘱咐柳芸娘把家中的贵重物品和银票藏好,凡是出门,必须要紧锁门窗。如果家里有陌生人来访,也不要随意开门迎客。有熟人来访,也要再三确认后才开门。
柳芸娘跑进屋子里检查了一遍,才送苏庭安和阿蓉出门去学堂,而苏九冬则前往药膳馆继续营生。
时值中午,药膳馆里人渐渐多了起来,座位渐满。
刘掌柜注意到,那位身着青衫长袍的书生今天又来药膳馆里用餐了。
苏九冬在后厨忙碌完毕,打算来前堂透口气。刘掌柜招呼苏九冬来到柜台前,对苏九冬说起了那位青衫书生的事情。
自苏九冬回到岐山县后,永源药膳馆又推陈出新,推出了几个苏九冬研究改良过的心药膳菜品。食客尝鲜后对此赞不绝口,因此生意更加蒸蒸日上。
而那位青衫书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第一次出现在药膳馆里,到今日为止已经是第四日了。
刘掌柜提到那位青衫书生经常光顾药膳馆,每天午时左右就会过来用餐。每次点个两三样不同品种的药膳,便宜的也有贵价的也有。而且一边用餐一边看书写字,十分努力。
“我家孩子当年要是有他的一半用功,说不定也能考上了。”看着努力的青衫书生,刘掌柜不由得想起自己那已成婚的儿子,一边感叹一边恨铁不成钢的摇头。
“每天都来?那他这算是常客了吧?”永源药膳馆推出的药膳好吃又便宜,而且还能养生,所以有回头客苏九冬也不意外。
但有一点让苏九冬心下疑惑。
穷苦人家的读书人读书考学,大多为了考中当官,飞黄腾达,是以条件比较艰苦。
如果平时那位青衫书生点一些平常百姓吃得起的便宜药膳,这不足为奇。
但是刘掌柜提到,青衫书生也有点到贵价的药膳,这就很令人起疑。只观那位青衫书生的外貌衣着,是简单朴素的类型,不像是能负担得起达官贵人才享用得了的贵价药膳。
苏九冬再次细细打量那位青衫书生,见他面容清秀,一派休闲的势头,一手捧书,一手在纸上写写画画,眉头偶尔紧蹙,似乎在思考书中问题,不时才吃几口药膳,一餐午饭吃了快一个时辰才堪堪吃完。
青衫书生如此认真用功的念书,苏九冬不好多有打扰,也放下了猜疑的心思,转身回后头厨房去了。
下午放学,柳芸娘去学堂接了苏庭安和阿蓉,带来药膳馆里玩。
苏九冬要求全家人都要跟着她一起好好养生,所以现在柳芸娘和两个孩子,每天都在药膳馆里吃晚饭。
药膳馆里的员工是在药膳馆闭店打烊、食客离开后再一起用餐,晚饭时也很热闹。
柳芸娘觉得人多了,饭也吃得香一些,不然回到家里只有她和苏庭安、阿蓉三个妇孺小孩,面对面大眼瞪小眼,实在无趣。
这天是休息日,苏庭安和阿蓉不用去学堂,柳芸娘来药膳馆里帮忙,也把两个孩子带了过来。
阿蓉安安静静的跟着刘掌柜在柜台后面学珠算,苏庭安跟在苏九冬屁股后头转,苏九冬去哪儿他就跟着去哪儿。000文学000xx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