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玉春出了门,那小老太又开口了,“留下来吃饭啊,都到饭点了。”
她刚从指桑骂槐了那么久,就是笃定苏玉春不会留下来的。
苏玉春说:“医院那边缺人,不留了,二姐夫,我走了。”说完匆匆出了门。
苏玉春原路返回时也要路过小巷口,远远的就看见挨打的阿婆坐在台阶上,大门内黑漆漆的。
别说乡下舍不得电灯,就是城里人也是省着点用,这些巷子深处的砖瓦房照不到太阳,白天也黑漆漆的。
苏玉春从空间里拿了些药,扛出了点白米面,她不是圣母,可帮助老幼是人性善良的根本,她心软。
老太太眼神不好,直到苏玉春走近了才惊呼出声。
“闺女,咋是你呢。”
这时候从黑漆漆的屋子里走出来个阿公,带着毡皮帽,拄着拐杖,两条腿一长一短,走起路跛得厉害。
“这就是救了我和伢子的闺女。”
那老人热情的扯着苏玉春进屋喝水。
进了屋,苏玉春把米面还有药放下。
“这是云南白药喷雾,你哪里觉得被打疼了,就让孙子按着喷嘴这里,几天就不疼了,还有米面,平日做些吃的,就是要藏好,别让人发现。”
老个老人面面相觑,谁都不敢去接。
药和白面可是想都不敢想的好东西,特别是药。
虽然现在城里居民到医院去只用花五分钱的挂号费,如果是公家人,那看病是免费的,但药少,而且每次只能开三天的量,光是这云南白药的瓶子就没见过!
“闺女啊,你这是干啥呢,我们家也没啥体面的给你。”老爷爷局促的看着苏玉春。
苏玉春道:“我啥也不图你们家,安心收着。”
两老人眼神里透着天下哪里有这么好的事。
苏玉春都给气消了,但也理解,之前那几个年轻人叫老婆婆地主,估摸以前也是有钱人,十年前那场浩劫,知识分子和有钱人境地最糟糕,两老人是被糊怕了。
“你们收不收,不收我就拿走。”
苏玉春做好事,但人家要是不领情,她也不勉强。
“闺女啊,我们真的已经洗心革面,现在是朴实的老百姓。”
老婆婆是真的怕了,他们在城里的时候,见到袖子带红的都低着头走,生怕被认出来。十年前那会,和谁家有仇,就想办法造谣言,贴字报,拿了东西上你家,再诬陷你走小资路线,不贴近群众的事比比皆是。
“得了,我拿走吧。”苏玉春抡着东西打算出门。
“闺女。”老大爷一副下定决心的样子,“是我们老两口不好,闺女你心善,以后一定会有福报的。”
这话就是要收下了。
“这就对了,见义勇为和互相帮助本来就是人之本性,放心,我就是看不惯那群人欺负老人家和小孩子。”
苏玉春把东西放下,接过阿公递过来的陶瓷罐,也不嫌脏喝了几口。
两老人时不时瞟白米面几眼,有了这一小袋白米面,暂时是饿不死了,孙子也有口热饭吃。
苏玉春坐着和老个老人闲聊。
老太爷叫朱斌冒,阿婆叫刘花,确实是过多十几年好日子的人。
朱斌冒回忆着以前,道小时候住的地方有几十间屋子,长廊一个接着一个,还聘请了很多的伙计,当时整个村子大部分土地都是他们家的。
一到时间就挨家挨户的去收地租,后来家道中落,但也还过得去,朱斌冒和刘花结婚时身边还有一两个小丫头和长工伺候,几间屋子也够用了。
那段时间时髦知青下乡,知青最喜欢去跳“丰收舞”,即到农民地里去偷菜。
知青也可怜,下乡的时候敲锣打鼓欢送,大包提着小包拎着,憧憬着那大有作为的美好天地,怀着帮扶学习的热情来的,一个月下来,才知道这锅儿是铁打的,这火车也不是推的干的活可比在学校里辛苦多了。
于是开始迷茫,迷茫未来该怎么办,初来时的兴奋很快就消退了,想办法回到城市里去,很多知情这一呆就是四五年,女孩子等不了,很多就嫁给当地家世看得过去的家庭。
当时朱斌冒的儿子到了适婚年纪,人长得帅气,个头又高大,而且读到了高中,在乡下文化水平不算低,和一个女知青情投意合。
可是后来更乱了,他们家被当成了批的对象,之前聘请长工和小丫头帮忙被说成是劳役劳动人民。阅读书吧yshu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