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11 章(2 / 2)大清要完首页

心里后悔呀,还真被他吓到了,丢人。

敏官告诉她,十三行的商人,除了寻常的名、姓、号,都会另取一个朗朗上口的商名,以便和洋人打交道。

商人虽富不贵,都一心想让子孙走官宦之途,因此商名里常带个“官”字。

他的祖父商名就叫敏官,这个名字曾经在洋商中口耳相传。后来他父亲接手家业,洋商只认老牌商号,亲切地称呼这位新当家的“敏官二世”。

巨额的家业没能传给“敏官三世”。在苏少爷的幼年记忆里,散落着各式各样的别离。

他再也见不到那个带有假山花园的漂亮大院,新搬的家一次比一次小;下人被遣散,家什被搬空,喜爱的美食吃不到。直到有人开始上门讨债——其中一次,带走了他的亲娘,敏官二世最爱的妾。

家业败后,幸而有家族的一些朋友相助,让他不至于流落街头。长大后,凭着幼时耳濡目染的生意素养,在洋行找了份工,得以糊口。

大概这就叫世态炎凉。从烈火烹油的富家少爷到被官府乱抓都没人保的弃儿,也就隔了十来年的时间。

……

“那……你实名怎么称呼?”

细细的声音如同夏日一泓水,打散了压抑的回忆。

“我……”

苏敏官有些犹豫,大概是后悔方才一时冲动,跟她透了底。

“等等,我们做生意的讲究有来有往。阿妹,你先说,你叫什么?”

他扬起头,自鸣得意地抿起了嘴角。

小姑娘家的闺名怎么也不可能随随便便告诉别人吧?即便是个身份低微的妹仔。

谁知对面这小姑娘根本不按常理出牌。她特别爽快地回答:“对了,早就该告诉你,我姓林……”

原主反正没名字,林玉婵也就行不更名坐不改姓,把自己名字跟他说了,还贴心地指明了是哪两个字。

“……婵娟的婵。千里共婵娟知道吧?”

苏敏官无言以对,咬咬牙,小声说:“小白。”

林玉婵:“咩?”

“小白。是我家里人叫的名字。”他提高声音,严厉警告,“不许告诉别人。不许乱叫。”

林玉婵忍不住扑哧一笑。

“不许笑!”

林玉婵转过身去勾嘴角。

如此深藏不露,乳名却起得如此清纯随意,这绝对是故意的。

苏敏官轻轻咳嗽一声。

“好了,现在我回答你的问题。我舍不得怡和洋行给我的银子,因此又回去做事了。我今日的确是代怡和而来,买你们德丰行的茶。正经生意,不会坑你东家。”

被他小小的吓唬了一下,谅林玉婵也不敢再刨根问底。

他说着,大踏步朝着仓库走去,拍拍自己衣袋,“我连汇票都带好了。要是茶叶合格,直接付定金。”

林玉婵觉着新鲜:“汇票?是那种可以拿到钱庄去的……”

大清的金融支付手段真先进。电视剧里都是一箱箱搬银子的。

苏敏官有点鄙视地看了她一眼,答道:“什么钱庄?是伦敦丽如银行。”

林玉婵:“……”

大清真先进。

说话间仓库已在眼前。微风吹过拐角处一个暗旮旯,带出一股浓烈的茅厕味道。

林玉婵咬牙,一些异样的感觉爬上小腹,额角突然冷汗微沁。

从早晨开始就没上过厕所……

就忍,硬忍。

“就是这里。”她努力显得若无其事,“不知少爷看不看得上眼?”

外人进库房,走的是一条特意铺出来的木板路,离那些热火朝天的力夫工地有几十米距离,远远一望,寻常人便只能惊叹于德丰行茶叶库存的规模,而看不清制茶卸货的细节。

苏敏官远远看着库房里的竹筐和家伙什儿,沉吟道:“这些是从福建武夷山地方茶贩处收来的散茶,凋萎、揉捻、杀青、烘晒等工序,已由当地茶农完成。但洋人买茶要求质量高,因此还要烘焙、补火、筛拣之类的精加工,方可售卖——看这样子,这些茶还都没开始精制吧?”

粗制的茶叶带着硬梗,又闷在竹筐里,原本没有太浓郁的香气。即便如此,风中还是弥漫着一股淡淡的木叶清新,可见这一拨茶叶的质量上乘。

他说得慢条斯理,大概等着林玉婵这个茶行小伙计赞一句“您真懂行”。但林玉婵乃外行一个,听他一席话,更似听了个扫盲,只能连连点头,敷衍道:“您说得都对。”

苏敏官对牛弹琴一通,不声不响收尾,问:“你怎么了?不舒服?”

林玉婵:“……”

小姑娘瘦成一棵草,显得眼睛格外大,而那额头上滴下来的冷汗都赶上眼珠子大了,脸色青一阵白一阵,明显心不在焉。

苏敏官起疑,目不转睛盯着她,慢慢说:“现在该我问话了。你到底是谁?你若是茶行的雇工,为何会病倒在外头无人管?商行里没有收妹仔干活的规矩,德丰行又为何破例?”

林玉婵咬着下牙槽,没脸没皮地小声说:“先不说这些成吗?我……内急。想上厕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