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十六章 祭祀太庙(2 / 2)大明万历帝国首页

华虫为雉,文采昭著,取其文。

宗彝,为宗庙祭器,取其祀享之意。

藻,水草之有文者,取其文,取其洁。

火,取其明,取其炎向上。

粉米,即白米,取其洁白能养人。

黼作为斧形,刃白而銎黑,取其能断之意,故象征刚健能断。

黻形为,“亜”,取拂弼之意,取臣民背恶向善之意,亦取君臣离合,去就之理。

手持玉圭。

朱翊钧刚穿过中极殿,来到皇极殿,文武众臣已经全部到了,这是大明众大活动,文武官员穿祭服,头戴梁冠,文武官员祭服为蓝色。

本来朱翊钧可以乘坐龙辇到太庙前,皇极殿距离太庙没多远,他又不是瘸子,走着去就行。

今天祭祀太庙,大汉将军和锦衣卫都穿素服,太常寺官员和礼仪队伍走在前面,朱翊钧和鸿胪寺官员走在中间,文武官员、勋贵走在后面。

大明皇帝出行太费劲,礼仪队伍上百人,这还不算文武官员、勋贵、大汉将军、锦衣卫,这次祭祀太庙将近一千人。

来到太庙大门,这里已经站满了太常寺官员,礼仪队伍都立在门口。

进入太庙大门,就是戟门,这里专门放祭祀仪仗用的,举行祭祀大典,仪仗从殿里拿出来。

戟门正北,就是享殿,大明

皇族祖先牌位就供奉在享殿。

每当岁末、登基、大婚、凯旋、献俘等大典,皇帝、王公都要到享殿祭祀。

朱翊钧亲自到太庙祭祀,是大明最重大的祭祀活动。

祭祀分三等,大祭、袷祭、告祭。

大祭:是皇帝亲自来太庙祭祖。

告祭:皇帝登基或者皇帝的大婚以及册立皇后的时候都要去太庙的寝殿进行祭祀叫告祭。(有时会派大臣)

袷祭:袷祭是一年中最大规模的祭祀仪式,在每年的除夕的前一天,历代帝后神主都将恭请到大殿合祭,这叫袷祭。

享殿两边有东西配殿,文东、武西,对大明有大功者,死后才能配享太庙。

一些繁琐的礼仪过后,太常寺官员陪着朱翊钧进入享殿,这里供奉着历代帝王牌位。

重大祭祀时,会把历代先祖的牌位,从祧庙请到享殿一起祭祀,平时这里只有九帝。

朱翊钧登基以后,九帝出现了变化。

太祖、成祖(万世不祧),英宗、宪宗、孝宗、武宗、睿宗、世宗、穆宗。

因为“老道士”的原因,睿宗没有当过一天皇帝,“老道士”把仁宗放到祧庙里去了。

“老道士”驾崩以后,朱翊钧老爹登基,把宣宗请到祧庙里去了。

为了把兴献王请到太庙里,“老道士”破坏了规矩,主神牌位是太祖,旁边两侧是夹室(放历代先祖的牌位)。

再两侧是成祖、穆宗(祭祀主祭亲近先帝)。

再两侧是英宗、世宗。

再两侧是宪宗、睿宗。

再两侧是孝宗、武宗。

这就是大明目前太庙中,九庙供奉的九位先帝。

“老道士”把仁宗从太庙请到祧庙去了。

先帝又把宣宗请到祧庙。

朱翊钧驾崩就要把英宗请到祧庙。

嘉靖年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事,嘉靖二十四年,睿宗祔庙,此时太庙刚好九个牌位,“老道士”特别鸡贼,他怕自己死后,睿宗被祧迁到祧庙,先把仁宗祧迁到祧庙,让自己刚死去的皇后占地方,这样后世在祧迁,只能按照宣宗、英宗、宪宗……顺序来。

大明还有两个真皇帝没进太庙呢,“老道士”先把假皇帝,给请到太庙里来了。

朱翊钧打算以后,慢慢把真皇帝请到太庙,把假皇帝祧迁到祧庙去。

朱翊钧祭祀完,数了一下享殿的礼器,摇了摇头。

东、西配殿,要太常寺官员,还有功臣自己后代祭祀,朱翊钧想到有两个假功臣,配享太庙就生气。

一个神棍刘基。

一个后代吹捧上来的郭英。

找机会把刘基、郭英都请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