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还有鸮鹦鹉,是世界上数量十分稀少的夜行性鹦鹉,也是世界上唯一一种不会飞行的鹦鹉。
在上世纪中期野外种群数量急剧下降,被人视为灭绝动物,到了1977年这种独特的鹦鹉才被人重新发现,但野外种群数量估测仅有百余只,随时可能会灭绝。
就说这些灭绝后又重新被发现的生物,瞬间就受到了人类非常大的保护。
要知道这些家伙可都是非常珍贵的,又怎么可能会再次让它们灭绝呢。
只要保护保护在保护,才算是最后的一份弥补。
毕竟真的到了全部动物都消失的地步,那种感觉还是非常不好的。
在陈渊火爆全网都同时,他也是发自内心的感叹了起来。
“说实话,能够发现金虎我觉得很幸运,这毕竟是老天给我们人类的一次机会。”
“我们也更应该从现在开始就爱护这些生命。”
“要知道如果濒危动物灭绝,对日常生活最大的影响应该是终极问题的答案将会变得模糊不堪——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
“濒危动物的保护一直以来都面临着公众的困惑。”
“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做?这个问题的答案也随着生物学和生态学的进步不断地发生改变。”
很早之前生物学家们用“为了自然而保护自然”来回答这个问题,而随着生态学知识的进步,我们逐步在用“为人类而保护自然”来回答这个问题。
事实上,我们更应该用“天人合一”来回答这个问题,人类并不会脱离生物圈存在,人类需要阳光、水和空气,它们同时也孕育了在生态系统中被称作生产者的植物和自养型生物,自养型生物利用太阳能,将无机物和成为有机物,进而为包括人类在内的动物提供了食物。
而分解者又会把动植物产生的遗迹和遗体等分解,为自养生物的营养来源,这就是一个简单的食物网的概念。
在整个生态系统中,大家相互依存,环环相扣。在自己的生态位上扮演着不同的分工。每种生物都有独特的能力才得以在地球漫长的历史上留存,与今天的智人会面,并组成了现在的生物圈。
人类一直致力于建造一个封闭的简单生态系统来维持生存,最成功的案例叫做“月宫一号”,这是优秀的人类空间生存解决方案,它从浩如烟海的现生生物中选出了合适的物种构建出完美闭环,解决了眼下的生存问题,把科幻变成了现实,这是人类成功利用生物多样性的典型范例。
但是这种稳定的生态系统没有办法应对环境的剧烈改变。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有数量巨大的物种依靠自己不同的行为方式构成了一个稳固并足以应付绝大多数波动的生物圈。
在生态学中,这被称作抵抗力稳定性,当构成一个生态系统的物种越复杂,生物之间的关系越紧密牢固,其抵抗力稳定性也越高,能够应对的风险也越大。
而濒危的物种,就是生态系统最容易出现破口的位置。
陈渊知道有一种叫滇金丝猴的动物,它们是比大熊猫更稀少的动物,仅分布于金沙江和澜沧江间面积约2万平方公里的狭窄地带,现存种群数量约为3000只。
是栖息地海拔最高的非人灵长类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