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十七章 吕胜之劳(2 / 2)铁甲红袂首页

殷皇回到后宫,心里禁不住泛起了嘀咕:“此人手下的一名马童也这般出息,何况是他的结义兄长呢?栾相看人一向很准。他既然能够识得马童,自然对他的结义兄弟也了解颇多。他一而再,再而三的反对卜逢时出使北朝,一定有他的道理。这件事不可大意。不如就先叫停议和,待边境局势明朗以后再说。免得将来后悔莫及。”

想到这里,殷皇立刻叫侍臣召见中书。中枢大臣来了以后。殷皇命他起草一份诏书。大意是叫停议和,召回使团。并命人将这份诏书送到栾相家中。

栾士英接到皇帝诏书,立刻点起一队人马。令一得力干将率领,即刻启程,追赶使团,务必将使团追回。

临行,栾士英又详细交代他们:应该走哪条路线,过哪些关口。尤其在途中不可住店,不能停留,等待。要马不停蹄的追赶使团。

栾士英判断,卜逢时绝不会走薛州大道,而是选择路程较近的北延关一线。所以,追赶的人马,必须在他们出关之前赶到。否则,一切就都来不及了

……

关于吕马童西征还得从头说起。

南北两朝边境之战尘埃落定。以南朝的大获全胜为结局。在这次战争之初,南朝为了达到绕到敌人后方突袭对方目的,曾经借道西番。说是借道,其实也并未给谁打招呼。栾士英率十万大军,突然出现在星星峡。当时在星星峡有一支游牧小部落。对方在没有弄清大殷军队意图的情况下进行了拦阻,结果被击溃。西番王认为殷朝无缘无故侵犯了他的领地,召集各个部落头领,凑足了十万人马,趁着南北两朝鏖战之际突入殷朝境内,在西境各州进行杀戮抢劫。边境各州,纷纷告急。许多州县的地方官员惨遭杀害。百姓流离失所。西番王卡楞带领部属抢掠一番之后,又被栾士英率领的军队还击,便撤回了西番的大山之中。这件事情让殷皇十分愤怒,决定等腾出手来进行报复。两国战事结束之后,殷朝收复了三州失地。甘王带领大军停留在北部边境,防止北朝突袭。殷皇急于对西番用兵,一时又抽不出人手。不知该派何人为将为好。他召见栾士英问计。

栾士英奏对:“此时北朝心存不平,虎视眈眈,甘王殿下绝不可以轻易离开。若陛下决意对西番用兵,臣愿为将。亲率十万大军为陛下荡平西境。”

殷皇犹豫不决:“此时朝中尚有许多事情需要爱卿去张罗,你怎么可以离开呢?朝中那么多武将,看看还有谁去比较妥当。”

此时,朝中所有能带兵的基本都在北部前线。虽说战事已停,可以抽调出一部分兵力,然而作为主将这一人选,却让栾士英拿不定主意。对待战事他一向很谨慎,从不轻易冒险。西番苦寒之地,山大沟深,人烟稀少。地理情况十分复杂。西番王的人马又都游移不定,以骑兵居多,基本是打一仗换一个地方。若为将不慎,陷入腹地,求战不能,困在险地,后继无援,进退两难。轻则损兵折将,重则全军覆没,丧权辱国。到那时自己便首当其冲的成了罪人。古今多少功臣名将到最后都招致了那样的结果。自己不可以不小心。他在心里面盘点了朝中现有的武将,竟然没有一个能够让他放心,没有一个是那种独挡一面的人物。他想起了自己的结义大哥卜逢时,若是由他出面监军,再配一个稳妥的将官领兵,二人配合应该没什么问题。于是,他把他的这一想法在朝堂之当众说了出来。没想到第一个反对的竟是皇本人。朝中众位大臣也都纷纷表示不妥。

殷皇说:“以往监军往往成掣肘。朕不想再采取这种做法。”

$(\".noveContent\").last().addClass(\"halfHidden\");setTimeout(function(){$(\".tips\").last().before(\"点击继续阅读本更多精彩内容,接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