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明显,眼下对于老爹而言,这个话题就是个禁忌话题。
朱棣很快收敛表情。
像是什么都没有听到过一样,忽然笑着看向了朱瞻基。
“乖孙,到爷爷这儿来。”
朱瞻基眨巴着眼睛,他感觉到爷爷的情绪有些不对劲,但他并不害怕,而是连忙跑到朱棣面前。
朱棣将其抱起,放在怀里……
像是在自言自语,也像是在给什么人说。
“咱有一个好皇孙,小小年纪就有不俗的见识,如今不过九岁,就将我大明的藩王制度之利弊,分析得深入浅出。”
“哪怕是朕这个帝王,也不由得感叹。”
“朕这孙儿,将来必定能让这大明,走得更高更远,远迈汉唐只是第一步,大日悬天,永不坠落,大明注定照耀千古万载!”
“如此,朕也老怀大慰,就算去九泉之下,面对我那爹,也能做到功过相抵了……”
朱棣的话,没人敢接。
因为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番话,其实不是说给“凡人”听得。
话落,朱棣继续抱着朱瞻基。
气氛再度陷入诡异的寂静。
没有人知道,此时的这位永乐皇帝又在想什么,直到他再度睁开眼,看向了沈有福以及沈肃。
这才打破寂静。
“朕这孙儿,之前针对大明的藩王制度,提出了一利、四弊!”
“你们二人,既然敢进宫见朕,那便是自认为,有解决这利弊的办法?”
朱棣直接越过刚才的“话题”,先是看向沈有福,然后才看向沈肃。
“你是下医,那你就是能解决这利弊之患的上医了?”
沈肃摇头,“回陛下,草民在隐阁的评定上,以固执己见的性格,及治水的能力,勉强只能算得上中医,也就是治人之才,可规劝其行为,治理一方百姓,不受那水患之灾。”
“至于解决藩王利弊,草民也能说上一二。”
朱棣眼睛一亮,“哦?”
这几天,他早就拿到了各个地方关于灾情的汇报,其中大部分还是两河流域,以黄河之患最为严重。
但这几乎是每年都要发生的事情,幸而眼下大明人口稀疏,一些太过危险的地方无人涉足。
但就算如此,河流两岸乃是生存之根本。
依旧有许多人,冒着可能遭受水患的危险,在危险性较小的地方开垦土地,种植粮食,养活一家老小。
可危险毕竟是危险,水患没来是概率问题,来了就是涉及成千上万人的灾情!
纵然是坐拥一国之力,每年的灾情也是让朝廷头大的事情。
若说起来……
大明也有水利方面的人才,就是不知道此人才能到底如何?
以后倒是可以考校一番。
心念至此。
朱棣再度问道:“那你便说说,你对藩王制度的解决办法。”
沈肃目光一沉。
他这几天,为了见到这位永乐帝,也为了见到之后的“说辞”,早就在心里面准备了很多腹稿。
如今脱口而出!
“回皇上,细数历朝历代,国祚破灭的因素,有权臣、外戚、宦官、武将、藩镇、财政、甚至是外敌,种种原因不一而足。”
“但在草民看来,这些因素,只是诱发的表面因素。”
“自古至今,最为核心的原因永远只有一个。”
朱棣好奇问道:“你可说说……”
沈肃沉声喝道:“亚圣孟子曾作名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自古皆然,亘古不变!”
“也是草民今日所言最为核心的一点,得道之道,道,即民心!”
“草民看来,所谓民者,并非只是作为耕地的农户、商户、甚至是工匠,士卒是民、士人也是民,百官是民、藩王也是民……”
“凡御下所治,皆可为民!”
“民心如水,草民刚好会治水。”
“因此,草民解决藩王制度之策,却也是治水之策!”
“三皇五帝时期,大禹治水,便有一个最为浅显的道理,如今依然适用。”
“这也是草民要说的第一点:藩王之心可导,但不可绝!”
“正应治水之法,堵不如疏!”
……
注1:沈万三的故事有两个版本,一个是见过朱元璋,死在大明立国之后,一个是没见过朱元璋,生在元,死在元。
现在看来,第二点的可能性大,但为了迎合剧情,本书选择的是第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