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1089 欧洲有变(1 / 2)不明不清首页

科举考试和各地的私塾、县学、州学、书院关闭一部分、保留一部分,改为五年一考,随之录取人数降低。

考取了进士之后,如果没有通过选拔考试,只能到一些特定的部门任职,比如礼部、刑部中的某些司,翰林院管辖的藏书馆,多是文书和经史研究工作,不接触民政和军事。

大学和皇家学院成为了官员选拔的新路径,其毕业生中如有愿意从政者,可以通过每年一次的选拔考试,报考相应的职位。

而吏部也会在每年腊月,公布要在第二年补充的官员种类、职位和数量。这样一来,朝廷各部门可以根据报考学生的来源和志向更精准的安排职务。学生也能通过官方公布的数据,找寻自己感兴趣的工作,判断第二年的考试难易。

从最大程度上避免了盲目从政,却没有实职差遣,还要耗费朝廷钱粮供养的现象,更不用到处拉关系、走门路、塞银子谋取实差。

很多职务即便白给也干不了,那都是有具体考核标准的,不懂点相应的知识、没有几年实习经验,连税率都算不清的趁早别去,免得给锦衣卫添麻烦。

现在当官不合格,不再是罢官回家那么简单了,要把从上任起的所有收入和家产变化账目都交代清楚,否则很容易被打上贪墨的罪名,然后抄家苦役。

在这方面皇帝也没有太多特权,所有皇家产业每年都在清算,完成一家在户部和宗人府备案一家。以后皇家家产有多少,每年收入了多少、从何而来,也是有据可查的。

皇帝都如此了,让官员们申报家产,谁还能说不乐意吗?不乐意也可以,只要禁得住锦衣卫和东厂的查验,不怕本乡本土有人告发,可以马上辞官。

不得不说权力的诱惑是真大,虽然现在当官不再是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暴利行业了,还有一朝不慎连累全族的巨大风险,却依旧比农工商兵抢手。

首先是收入有保障,要说景阳皇帝对官员苛求吧,确实有点,动不动就拿抄家苦役说事儿。可登基三十多年以来,官员的俸禄已经翻了两倍多,时不常还会带着一大群官员买产业、搞实业。

凡是跟着皇帝脚步走的,几年下来靠股份挣的也不止十万两。而且这些钱都禁得住调查、可以站在大街上高声喊出来、不怕任何人弹劾的清白收入。

挣的越多,皇帝越夸其有本事。可见皇帝并不在意官员们挣钱,只是不想让官员们拿不该拿的钱。

具体哪个该拿、哪个不该拿,其实很容易分辨。先把《新大明律》仔细研读一番,基本就有八成把握了,剩下两成可以问问同僚、或者上疏请教皇帝,肯定能补上。

改革科举制度的举措,和之前推行的所有政策一样,在民间既有褒又有贬,有人支持也有人反对。而且反对之声还挺大,至少在士人阶层里引起了震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