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是西班牙,虚弱的国力再也无法维持庞大的海外殖民地,逐渐被欧洲各国瓜分。失去了从殖民地获得的巨额财富之后,就一头从日不落帝国的神坛上跌落尘埃,从此之后一蹶不振。
其实这样的戏码很眼熟,后世的英国也曾登上过日不落帝国宝座,同样也受到了欧洲各国的轮番挑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不管被后世人如何定性,实际上和三十年战争一样,都是为了争夺利益,与正义、公理没有一点关系。
结果也很相似,两次世界大战完全榨干了英国的国库,只能心有不甘的将头把交椅让给了表弟,从此之后和西班牙差不多,一年不如一年。
要是按照这个逻辑推论,当第三次或者第四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美国的世界霸权很可能也要易主,到底会落在谁的手里真的很难推测。
“外部骚扰……难道陛下也要参与进去?这太不合理了,大明帝国与欧洲远隔重洋,没有任何利益上的冲突!哦……我明白了,是不是荷兰人在暗中捣鬼,试图说服陛下参战?
请听我一句忠告,如果陛下不想让帝国陷入困境,最好的选择就是隔岸观火。无论谁赢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都需要快速恢复国力。
到时候大明帝国就是唯一的商业伙伴,可以将海量的货物卖到欧洲,赚取大量财富。放着这么好的局面不要,为何非要去为了欧洲贵族的利益,牺牲帝国士兵的生命呢?”
搞哲学研究且有成就的人,没一个是书呆子,必须非常深入社会,还要特别关注时势。换句话讲,他们与政客只隔着一层薄纸,有时候甚至是一体的。没有这样的眼光和能力,就无法给哲学研究提供足够的素材。
此时的笛卡尔就把哲学家的身份扔到了一边,转眼成了政治家,以敏锐的洞察力,给大明帝国皇帝勾画着未来的发展远景,说得头头是道。
“你分析的很对,帝国在欧洲是没有需要用战争争夺的利益。但你猜错了,这件事与荷兰人毫无关系,他们也不曾提出类似的建议。
其实帝国与荷兰之间的关系并不牢靠,只是互相利用而已。帝国需要在欧洲寻找代理人,以便售卖货物,荷兰需要在亚洲得到安全保障,以便打通海路。
代理人并不是唯一,可选择的对象比较多,比如不列颠和丹麦的东印度公司,他们都应该愿意承担这个角色。而在亚洲有能力给予安全保障的只有依靠帝国,地位上不平等就永远也不可能有平等的交易。
但帝国确实有可能参战,只是地点不在欧洲,而是在东边那块大陆上。帝国理应获得一片土地,谁拦着谁就会成为敌人。很不幸,西班牙再次站在这个位置上。”
可是这次洪涛没有因为对方是很有成就的科学家就盲目同意其观点,让笛卡尔身兼哲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等诸多头衔都心服口服,唯独在当皇帝治理国家的问题上不太服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