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60章:天下学子之一大幸事(2 / 2)贞观公务员首页

如今,听闻李世民以科举取士,还设立了比较完善的科举制度,从乡试到府试,从府试到会试,从会试到殿试,层层递进,还明确了甲榜皆可赐官职。

这对于大唐的天下学子来说,确实是一个福音。

人生在世,自当是为了功名利禄。

就比如杜如晦,心中更多的还是倾向于施展自己的才学抱负,从而青史留名,为的便是一个名。

上官仪为什么读书?

自然也是为了名。

同样想要报名参与乡试的学子,还有很多,也不仅仅是名门世家门阀中的子弟,也有一些,出身于寒门。

当然,农户的儿子是不可能去参与乡试的,他们是真的大字不识一个。

最为关键的是,李世民这一次的诏书中,还设计到了一项政策,那就是工贾之后,也可参加科举取士。

在唐朝立国之时,也延续了隋朝的科举制度,同时,也在每一年都举办了科举考试。

但是,这时候,科举制度也依旧是延续了隋朝的规定,工贾之后是不能参加科举考试的。

工贾指的就是工匠之后、商贾之后,也就是说,工匠的儿子和商贾的儿子,是不能参与科举考试的。

这种科举制度的存在,明显就是为了打压商贾。

为何?

说白了,就是仇富。

可再往深了说,是世家门阀在利用这种方法来控制商贾。

因为不这么做,商贾就不会老老实实地为他们管理商铺,也不会打理他们的商号。

商贾的儿子若是成了官员,商贾还会老老实实地给他们打工吗?

而且,商贾的儿子若是成了官吏,那岂不是很容易官商勾结?

所以在唐朝之初,工贾以及工贾之后,是不能参加科举取士的。

李世民这一次,就借助这个机会,废除了这一项规定,明确指出,不问出身,只问才学,工贾和他们的儿子、孙子也是可以参与科举考试的。

而这一个附加条件,是一开始没有加上去,在科举制度经过了三省六部的同意,形成了正式的诰示之后,李世民让高士廉、长孙无忌等主张,直接加进去了。

以前,李世民也觉得商人重利,心中根本就没有大唐、没有他这个陛下。

然而,当他听了陈平安的话,讲述了千年之后的面貌,还讲述了什么叫做小农经济,以及民富国强的理论之后,他才明白士农工商四者之间的关系。

打压商贾的结果,自然就是经济发展比较慢,百姓们也只是过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生产力一般,甚至是会慢慢地落后。

因为百姓们只求吃饱穿暖,可当他们吃饱穿暖之后,就算是有什么物质需求,却也因为商贾的不发达,从而有需求,却也没有市场。

最后的结果,就是衰落,是经济的停滞不前,钱财也会慢慢地流通到那百分之二十的人手中,最坏的结果,就是大唐走向自我灭亡。

陈平安说过,唐朝中期之后,对商贾的打压就减轻了很多,因为经济已经停滞不前,百姓们需要行脚商来满足他们的需求,同时,唐朝之后的宋朝,那些士大夫更看不起商贾,却还是允许商贾之后参与科举。

既然如此,他何不在这一开始,就做一个顺水人情,从而收获民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