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前期准备充分,他写的非常顺利,6月中旬时书稿已全部完成,接着他开始联系出版事宜,8月上旬就正式印刷出版了,速度之快令人瞠目结舌。原因是出版社计划出版一套书籍庆祝二战胜利78周年,徐铭的这本书刚好吻合这个主题,运气好得没得说!
书籍出版后,徐铭要了100本样书,他给许多亲朋好友分发了一下,也给池萍邮寄了一本。池萍收到后给徐铭打了一个电话,祝贺他大作问世,并说自己会向他学习,以后也努力写一本书。徐铭热情地鼓励她,说她有这个潜力,只要努力一定能实现!池萍的心里燃起了一把火!
由于《大英帝国与南洋》这本书的许多内容涉及到了X国,池萍决定采购一些摆放到金蚂蚁国际学校的图书室里,供师生阅读。目的是让中国学生多了解一下X国的历史,为以后更好地的合作交流奠定基础。徐铭当然乐于看到这些事,他为池萍的决定竖起了大拇指!
《大英帝国与南洋》出版后,徐铭又开工了一部长篇小说,题目是《南洋梦》。他想以自己的见闻为素材写一部现实主义小说。他媳妇说:“你不累吗?刚写完一本书又写另一本书。”
徐铭回答说:“不觉得累,恰恰相反,感觉非常快乐!我感觉写书跟你喜欢研究美容、减肥差不多,做喜欢的事就不觉得累。我常觉得打麻将的人挺累,一坐数个小时不动弹,还要动脑思考打什么牌。但是你问问老麻友,他们都说一点儿不累,很快乐,就是这个道理吧。”
他媳妇撇了撇嘴说:“你觉得快乐就好,没人逼你,注意身体就可以!”
徐铭开玩笑说:“我的身体好不好,在床上你体会不到吗?”
他媳妇娇嗔地骂了一句“滚!”就转身干自己的事去了。
小说的前几章怎么写?徐铭写了好几稿,拿给当地的作家看看,有的说写法传统,应该学习外国名家的写作方法;有的说语言不够精美,要认真学习《红楼梦》,看看曹雪芹写的诗词;有的说悬念设置不够好,要多读侦探小说、谍战小说,体会体会他们的故事安排。徐铭觉得他们说的都有道理,但是拿顶尖的艺术作品跟自己一个小白的作品比,根本没有可比性,如果都按照顶级的标准去写,就没法写了,谁能保证自己的第一部小说就能达到顶级水平呢?写一辈子也不一定能达到顶级水平,还是慢慢摸索循序渐进吧!就像小马过河,一步一步地趟过去!《平凡的世界》里孙少平也有过类似的烦恼,最终金秀用削苹果的比喻让他放下了纠结。金秀在病床前拿着一个苹果对孙少平说:写文章就像削苹果一样,无论从哪里开始削都一样能削出一个完整的苹果,这给了孙少平启发,他领悟到一部好的小说开篇往往是平淡无奇的,只有平庸的作者才会在一开头就集中华丽、精彩的片段……
后来,徐铭认识到小说没写完就拿给别人看是没有意义的,别人只看了冰山一角怎么可能给予公正的评价呢!
后来,徐铭沉下心一连写了三十几章,他不断地思考、修改,收获了很多体会。例如,故事的主旋律应该是积极向上的,邪不能压正;故事的节奏,必须是波澜起伏的,喜悲交替,交叉发展;故事情节要常常出乎读者的意料,不按常规出牌才能吸引读者;不同人物的故事交叉进行,但要控制好节奏;叙事清楚当然重要,但突出细节描写更重要,小说里没有令读者难忘的细节就是失败的;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要区别对待,他们是树干和枝叶的关系,主要人物是主旋律,次要人物是小插曲;人物语言要个性鲜明,符合人物的性格和身份,如此等等吧,这些都是徐铭在写作实践中摸索出来的经验,不亲自实践认识永远是肤浅的。许多东西就得靠自己“悟”不能靠别人传授!
写小说也得讲科学,不能胡编乱造,徐铭在写作过程中经常查阅各方面的资料,比如某些国家的气候资料、植物资料、历史资料、地形资料、教育资料等,各国居民的宗教信仰、饮食习惯、服装特色等,都要确保没有常识性失误,他知道如果书中出现了常识错误,那么这本书的可信度就大大降低了。
徐铭在写作的过程中还遇到了真实和虚构的问题,如果一切按真实来写,就是回忆录,而不是小说。平凡人的回忆录意义不大,要想写成精彩的小说必须虚构很多情节,让故事变得跌宕起伏,只要合乎逻辑,就是可以的,“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是前辈们的经验之谈。小说当然也是艺术,是语言的艺术。徐铭通过写小说,感觉脑洞大开,上次他写《大英帝国与南洋》时遇到的一些困惑突然就解决了,他发现写小说与写学术著作可以互相促进。有时候,他想到妙处会偷偷地笑一阵,不知道咋回事的人还以为他得了神经病。有一次,他媳妇给他开玩笑说:“作家是精神病人的一种,我得学几个偏方给你治治!”
目前,徐铭的这本小说只是写了一部分,他还在慢慢地摸索,就连故事的结局他说还没有完全想好呢,他说在写作的过程中会不断产生新的想法,故事千变万化,结局当然也是千变万化。
徐铭感慨说:“写长篇小说乐趣多多!文人的快乐只有自己知道呀,就像坐车的人永远无法体会开车人的乐趣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