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份折子写的更细,具体描述了当时近四十条船包围夷人一条大船,结果被夷人在狭窄的闽江里掉头逃走,英圭利人在船掉头的一瞬间还发炮打烂了一条赶缯。
对这件事,兵部的意见英圭利人主动向大清挑战,肯定不能就这么算了。不过不晓得这个夷国在哪里,所以建议朝廷发兵围困澳门,逼佛郎机人交出英圭利船只,康亲王也开口支持这个结论。
康熙倒是比兵部内阁都清楚夷人情况,他已经在地球仪上请传教士标注出各个欧洲国家以及他们的殖民地。从图上能看到,这英圭利夷可是占了不少地方,不过在南洋他们没据点,离大清国最近的远在天竺,距离广州怕不要上万里。
派兵去印度打那肯定是算了,连打几百里外的台湾都得积聚十年,万里外爬到半路上估计都得饿死了。
也是因为离得远,其实康熙并不担心。距离远是相互的,自己打不到英圭利人,他们也没办法挑战大清。
其实真正对大清有威胁的就是一个罗刹夷,他们已经把触角伸到黑龙江和外蒙古,这是大清的心腹大患。另外西班牙夷占了吕宋,那儿距离广东挺近的。吕宋夷人最近几十年很老实,暂时倒是看不出什么危险。
荷兰夷也猛,他们在南洋大小据点几十个,只有他家是有能力调动船队和大清冲突的。施琅奏折说的三条,就是怕大清撤退荷兰夷占据台湾这条真正打动皇帝,占了台湾的夷人,那对东南沿海威胁太大了。
于是康熙借坡下驴,派兵围攻澳门就算了,皇帝心里明白葡萄牙夷哪里敢动英圭利船,只不过朝廷脸面失不得,那就派员到澳门对夷人进行申斥,严禁澳门夷和英圭利人交易,而且通报沿海,以后就是通商也不准和英圭利人贸易,如果遇到英圭利人船一律发炮赶走。至于福州那几个英圭利人先关着吧,过段时间等这事风浪下去再放回澳门。
琉球被倭国攻打这事儿也很讨厌,完全没办法处理嘛。
元朝时候够强大吧,西边都打到多瑙河了,康熙还特意看了看多瑙河在什么地方。
世祖忽必烈三次遣使倭国要求投降,人家倭国杀了三次使者。后来把元朝惹毛了两次派兵攻打,两次都败的非常之惨。
康熙就是自信心再膨胀,也没觉得我大清军势能超过元朝,要是派兵攻打那不是自取其辱么。
但不处理,琉球可是十几个藩国里最听话最乖巧的,人家两年一供,年号都用康熙,属于最老实的外藩,总不好啥也不做寒了琉球的心吧。
对倭国这事,兵部和内阁可没人敢喊征伐,倭国虽然不大可也是万乘之国。再说大家都是读书人,元朝出了啥事大家都是知道的。
再往近了说,朱元璋刚建大明朝的时候猛吧,派了使者去倭国一样被杀,把老朱气的掀了桌子,最后还不是自己忍了。倭国在哪儿大家倒是知道,可派人申斥都不行,两国之间没有外交关系……
最让人讨厌的是,福建巡抚是用正常的题本递到北京来,如果朝廷不给个处理意见,消息很快会在燕京城里传了个遍,到时候要是有御史或者小官为了名气上奏,那时候会比较被动。
明珠看了看皇上的脸色,想想就自己身份低还得自己先说:“奴才觉得琉球人好安抚,他们又没灭国,只要朝廷给些抚恤也就行了。”
今年就是琉球贡年,按惯例八九月琉球会派人来福州进贡,其中会有一队人到北京面君,到时候不管钱粮布匹给他们一些也就是了,大不了再让皇上好言宽慰几句。
明珠偷偷看看皇上眼色,继续说道:“倭国入寇这事不可不防,前朝时候东南倭寇数十年,膏腴之地被倭乱尽毁,到时候麻烦就大了。”
这不是废话吗,明朝倭寇闹了快一百年,难道皇上会不知道?问题是怎么防又不吃亏又不能显得怕了倭国。
杰书倒是出个主意:“奴才听说朝鲜这些年倒是和倭国有联系,不如通告朝鲜,让他们去申斥倭国。另外也不许朝鲜和倭国贸易往来,免得资敌。”
这办法倒是能用,朝鲜当年差点被倭人灭国,让他们去骂倭国他们肯定不敢去的,不过这并不妨碍大清国给他们下这个命令,反正不管咋执行,后面朝鲜肯定会上奏说他们已经骂过了。
康熙越想越觉得生气,三藩这么凶都被自己灭了,这会儿倭人又出来捣乱。
“这倭子国,最是反复无常之国。其人甚卑贱,不知世上有恩谊,只一味慑于武威,故尔不得对其有稍许好颜色。”
这话就是赞同杰书说的,杰书听了很受鼓励,又继续出主意:“皇上,按去年的廷议,明后年浙江和江宁也要开口通商,南边通商贸易主要对夷人,北面要是开了口子,那就是对着倭国,不如把北边停了免得资敌。”
今年明珠正管着户部,这事他觉得有难度:“王爷,咱国里缺铜,直隶一两银子只能换六七百钱,如果不开贸易,倭铜却是难办。”
明朝的时候造钱先是用江西铜,随着江西铜矿枯竭,后面主要靠倭铜和云南铜,等到满清禁海后,倭铜就没了来源。
再后面是三藩之乱,这仗最后是在云南打完,几十万大兵把云南杀成千里赤地,现在云南别说采铜,就是明朝铜矿在哪儿都没人知道了。
这事儿左右都难处理,康熙挥挥手让两位大臣退下去,他还要再好好想想。
注一:刘国轩是明郑将领,在郑成功时代他只是中层军官,没什么名气。三藩之乱郑经攻击福建时期,刘国轩逐步成长为郑家第一武将,澎湖海战失败后,明郑讨论如何应对,他挟军权驱动了明郑降清。在郑家投降后,所有明郑的高级官员,只有他得到了天津镇总兵的实职,并且得到封侯的奖励。
注二:明清没有宰相或丞相。大学士,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等,在清代约等于丞相,官职正一品。大学士是按照殿阁名字来标识身份,早期较混乱,康熙中叶从高到底:中和殿大学士、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大学士在朝廷地位非常尊崇,是清代唯一具有实职的正一品文官,其他正一品都是加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