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八章 吃土(1 / 2)大拍陶手首页

荒年饿不死手艺人。

无论如何,有手艺傍身,也算是个出路,靠山吃山,在陶镇就靠土吃土了,何况,这土是紫砂,是古今驰名的富贵土。

紫砂,是老天爷对陶都人特别的宠爱,因为这所谓的富贵土,只存在陶镇的山肚里。

镇上有个纪念陶朱公的村子,相传陶朱公帮助越王勾践吞并吴越后,就带越国的大美女西施隐居于此,制陶浣纱。

然而,富贵土被发现的过程,相传跟一个形状颠怪的和尚有关。

和尚云游至此,见到村民就喊:卖富贵啊。

起先村民们不以为然,但听他一直叫唤,几个闲来无事的便尾随在他身后。

终于,在一个很大的坑前,大家看见了五光十色、绚烂如锦缎的矿土。

有外地人捧着一抔看似紫砂泥的土来争理:这土不只陶镇有。

古早的传奇讲完了,但紫砂的故事却从此开始,并由无尽的未来书写。

外地的紫砂土可以拉胚、灌浆,可是陶镇的紫砂土不行——

它必须经过打身筒和片接法等工艺才成型。

早先有人非要较真,用陶镇的紫砂泥拉胚,结果做出的壶漏水,在重要场合出了洋相。

后来,紫砂拉胚壶还是问世了,但细看才发现,那土里加进了其他材料。

砂感、透气、可塑,都是紫砂壶的关键特性。

烧成后的紫砂壶内充满气孔群,所谓发茶之真香,就是这些透气孔在起作用。

紫砂的金贵,也多亏了文人的营销。

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

工在前,艺在后。

吴过入门第一天的功课就是打泥条、围身筒,这也是紫砂壶艺的基本功。

虽然这时已经有了紫砂模具,然而衡量一个紫砂艺人的功力,还是要看手工。

有些行家仅凭眼前匠人赤手打一个身筒,便能看出他学了几年,之后有没有大出息——

出手的活儿,决定着往日的造化。

张德志仍旧让吴过走到泥凳前,让他看完自己照着做。

好的抟壶人往往有着惊人的模仿和观察能力,所以这也是对吴过的一种考验。

只见张师傅从窗台上取了一块熟泥,拍成一定厚度的泥片。

然后他拉开抽屉,拿出矩车裁量出一块紫泥泥条,用鳑鲏刀把多余的泥料刮净。

接着,张师傅小心翼翼地把泥片安置在转盘上,轻轻围成筒状。

他左手四指衬在圆筒的内部,目不转睛地从手边拿过木拍,轻拍圆筒的上端,匀速地转动转盘,借助转盘不断拍打,使圆筒上端逐渐内敛。

转盘上的功夫正式收尾。

张师傅又拿出矩车,裁取了一块圆形泥片,粘上脂泥封于筒口内壁,拍打完毕,即是装底。

装底过后,张师傅把圆筒倒过来,继续用木拍拍打筒身的上半部分收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