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十章 泥中泥(1 / 2)大拍陶手首页

虽然人们能看到的黄龙山,并不雄壮,但只有行内人才知道,真正的山顶距地表还有小一百米的样子。

在明清时代,甚至到民国时期,紫砂矿的开采洗练都是私户为主。

地下矿藏的坑道被挖得像长长的煤窑,向下延伸到很深远的地方。

在黄龙山上掘矿土,大多是从山脚,找到矿石的露头处,沿着泥层往下挖。

很多挖矿的行家一搭眼就能找出出好矿的眼口和宕口。

裸露在地表的矿口如同一只眼睛,所以叫眼口,大的眼口就是宕口。

其实,宕口也不算大,通常只能容下一个成年人的身体,宕口也不能大,不然很容易倒塌。

大概就是《白雪公主》里七个小矮人的那种业务。

所以也不难理解矿工大部分身量不会很大。

挖进几米的时候,因着会伴随一些塌方的情况,就要一边挖一边用石头砌拱。

吴过看到一些废弃坑道口的拱圈门洞,堆砌着互相支撑的黄石块。

宕洞黑暗,越往里面走越受罪,空气稀薄,且不见光,也不能掌很大的灯。

那才是真正的一灯如豆,照见方寸之地。

吴过想,当年凿壁偷光的匡衡,那么点光线读那么多书,真的好难。

好在现在有了手电,不然早先用豆油灯,衔在嘴里,用牙咬着灯把不敢松口——

火苗跟人争空气,有的时候,灯熄了人也透不过气。

不掌灯在阴暗的洞穴中,便什么都看不见。

矿井的建成是要花很大功夫的,除非走狗屎运,不然几锄头可挖不出好土。

早先很多宕口挖得久长,挖宕口的人便被默认成宕口的主人,所以南北坡有了诸如葛宕、白宕、发根宕等等。

岩中岩,泥中泥。

好的矿土,在从未经历风华的页岩里,它们悄无声息地隐藏在似铁甲的紫褐色甲泥里。

而紫砂中的上等泥料,则是在甲泥中,一点一点剔刮下来的。

靠开采矿土为生的塘户,雇佣矿工开采石料,或肩挑或用小推车运输,再将矿土销售给磨坊户,加工成生泥,再卖给制壶的作坊。

建国后,组织建设了黄龙山矿场,以坑道掘进为主开采矿石,供给负责生产紫砂器具的各家工厂使用。

改革开放以后,老厂子们因为经营模式的诸多问题,纷纷没落下来,很多工人下岗出来成立了个体户,矿产开采也开始逐渐转变为私人承包。

但是私户开采野蛮成长,不太顾忌科学的管理措施,造成了黄龙山紫砂原矿的滥采滥用,浪费十分严重。

张师傅谈及此,也有些黯然神伤,叹了两声,路上久久都陷入惋惜的情绪中。

很多承包商根本不懂科学的山脉脉理,他们对原矿的储存信息一无所知,就抢包山似的肆意开采,使得黄龙山一时面目疮痍。

不过张德志精明的很,他们早在工艺厂上班的时候,就私下屯了不少好泥料。

其实陶镇大部分人家里都涉及到紫砂行业,所以很多人家里都多多少少存了一些泥料。

用张德志的话说,一些大师家里存的泥料可能几辈子都用不完,他们只拿了这些,也不算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