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台谏派”在这件事情上没完没了,打着礼法的幌子行打击报复之实,令欧阳修十分恼怒。大家观点不同,有自己的意见,通过正常渠道上奏即可,没必要不择手段地置人于死地。
眼见得“台谏派”一次次发起迅猛凌厉的攻势,欧阳修毫不气馁,代表“中书派”奋笔立论,逐一驳斥“台谏派”的观点。
方法依然是上札子。
在《论濮安懿王典礼札子》中,他概括“台谏论”有三个观点:其一,英宗应该称呼濮王为皇伯;其二、“濮议之争”导致去年秋天的水灾谴告;其三、皇上追尊生父,是效法汉宣帝、汉哀帝的错误做法。对此,欧阳修逐一驳斥,申述“中书派”的主张。
与此同时,“中书派”认识到仅仅倚靠理论武器、引经据典,难以战胜“台谏派”,必须争取曹太后的支持。
于是,韩琦通过宦官苏利涉、高居简做工作,争取太后转变态度,站到“中书派”一边来。
这一招很快奏效,“濮议之争”的形势由此急转直下。
曹太后下达手书,态度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她不仅主张英宗称呼濮王夫妇为父母,而且建议追封为皇帝和皇后。
紧接着,英宗降下一道诏书,谦让不接受追封父皇母后的尊号,只接受父母的称呼,并请求在皇考陵园立庙祭祀。
对于“中书派”导演的这幕双簧戏,“台谏派”看在眼里,气在心里,二十三日、二十五日连珠炮式劾奏,请求追究“欧阳修首恶、韩琦令高居简等眩惑母后治罪”。
而且,在对欧阳修的处分结果出来之前,吕诲等人为了给英宗施加压力,以闭门待罪的名义待在家里,不再上朝。
御史台怎么可以空转,英宗一再督令中书省降公文催促谏官赴台供职,台谏官却一一封回公文,坚持要求辞去台谏职务。
英宗左右为难,思来想去,只好下诏停止“濮议之争”,把这件事暂且放一放。
韩琦等人仍不罢休,进呈“台谏派”的九道申奏状。
英宗向欧阳修询问该如何处置是好。
欧阳修说:“御史们认为理难并立。如果认为我们有罪,就应当留下御史们;如果认为我们无罪,那就听候皇上处置。”
英宗犹豫了半晌,最后下令贬黜台谏官,并且交代说:“不应该处分得太重。”
结果,吕诲出知蕲州,范纯仁通判安州(今湖北安陆),吕大防出知休宁县(今属安徽)。次月,又贬傅尧俞出知和州(今山西汾阳)。
一场旷日持久的“濮议之争”至此宣告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