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推广完稻、黍、稷,后感觉还不能让人族肚子能饱腹,又培育出了另一种谷物-麦。
麦是一种一年生或越年生的草本植物。它的秆笔直挺立,成簇生长,有 6-7 个节,高度一般在 60-100 厘米之间,直径大约 5-7 毫米。叶鞘宽松地包裹着茎杆,下部的叶鞘比上部的长,但都短于节间。叶舌呈膜质,长度约 1 毫米。叶片形状为长披针形。
麦穗状的花序直立生长,长度在 5-10 厘米左右(不包括芒),宽度为 1-1.5 厘米。小穗包含了3-9朵小花,其中上部的小花通常不发育。颖片呈卵圆形,长6-8毫米,主脉在背面的上部具有脊,在顶端延伸出一条长约1毫米的齿,侧脉的背脊和顶齿都不太明显。外稃呈长圆状披针形,长8-10毫米,顶端可能有芒也可能没有芒。内稃与外稃几乎等长。
土层深厚且结构良好的土地具有较深的耕层,这有助于蓄水保肥,并促进根系的生长和发育。土壤结构由固体部分(包括有机和无机物质)以及液体和气体组成,它们之间的比例对土壤中的水分、空气、温度和养分状况有着紧密的关联。如,沙质土和重黏土由于其结构不佳,往往难以实现高产。
冬季种植适宜的日平均温度范围如下:冬性品种为 16-18℃,半冬性品种为 14-16℃,春性品种为 12-14℃。然而,温度的高低会受到地理纬度和海拔高度的影响。一般来说,纬度越高或海拔越高,气温越低,因此可以提前进行播种。此外,小麦属于长日照作物,需要每天接受 8 至 12 小时的光照才能正常生长,如果日照时间不足,则无法顺利通过光照阶段,导致无法抽穗结实。值得注意的是,小麦的光照阶段在春化阶段之后。
在冬麦区,常见的耕作制度是一年一熟或者两年三熟。而春小麦的生长期相对较短,通常只有 80-120 天左右,所以基本上都是一年一熟。这些因素对于农民选择适合当地气候条件的小麦品种以及合理安排种植时间都具有重要意义。
小麦的根系非常复杂且重要,它主要由两种不同类型的根构成:种子根(也称为胚根或初生根)以及节根(包括次生根和不定根)。这种根系结构使得小麦具有强大的吸收水分和养分的能力,从而适应各种环境条件。
当小麦种子萌动发芽时,其胚根鞘会突破皮层,伸长至约 1 毫米左右。此时,主胚根便从胚根鞘中伸展而出。紧接着,在胚轴的基部会陆续长出第一对和第二对侧生根,有时甚至还会出现第三对侧生根。这些侧生胚根首先会横向生长,并与垂直线形成约 60°的夹角。随着它们的生长,长度可达 5-30 厘米,但随后会向下生长。当第一片真叶被抽出后,这种根的生长就会停止。因为这些根是由胚内直接分化而来,所以它们也被称为胚根、种子根或初生根。通常情况下,小麦的初生根数量为 3-5 条,但有些品种可能多达 7 条。在小麦生长的初期阶段,它主要依靠种子中的胚乳提供养分。初生的种子根较为粗壮且柔软,上下直径相对一致。当生长到 10-15 厘米时,会开始产生一级分枝根。在后续的生长过程中,从一级分枝根上可以继续长出二级分枝根,依此类推,最多可以长出四级分枝根。
小麦在形成分蘖节和开始发生分蘖时,在适宜的条件下茎节上又可以长出根来,这些根称之为次生根,因其从茎节上发生,又称之为节根或次生不定根。次生根比种子根稍粗,开始不分枝,几乎全部被有根毛,随着根的生长,除近顶端外,根毛消失,根直径由粗变细,并发生多级分枝根。
根系生长最适温度在十六到二十摄氏度之间,如果低于三摄氏度或者高于三十摄氏度都会受到抑制。适合小麦根系生长发育的土壤需要含有百分之六十五至七十五的相对持水量。如果相对持水量低于六十,那么根系的代谢功能就会减弱,导致根系生长缓慢甚至停止。当持水量小于四十时,根细胞的质壁会分离,生长也将停止,根毛会脱落,甚至可能枯死。然而,如果持水量超过八十,则会因为供氧不足,使得根系从有氧呼吸转向无氧呼吸,从而过度消耗养分并影响生长,这通常会引发渍害僵苗现象。
小麦根系的发生具有一定的规律和特点,其中存在着两个明显的高峰期。第一个高峰期出现在冬前分蘖期,此时次生根大多从主茎的分蘖处生长出来;而第二个高峰期则位于春季拔节期,这个阶段是小麦一生中发根力最为旺盛的时刻,新根会以惊人的速度成倍增长,特别是分蘖次生根的增长率更是居高不下。值得注意的是,根系总干物质的40-50%都是在这个时期积累起来的。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拔节之后次生根的增长率开始显着下降,根系的生长也逐渐减缓,通常会一直持续到抽穗的时候。尽管如此,根系的功能却可以延续到成熟期,继续发挥作用。
此外,小麦根系的分布范围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集中在0-40厘米的土层中。具体来说,0-20厘米范围内的根系占据了70-80%的比例,20-40厘米的区域则占比约为10-15%,而40厘米以下的部分仅占10-15%左右。这种分布情况表明,小麦的根系主要扎根于浅层土壤,但同时也有一部分延伸到较深的土层中,以获取更多的养分和水分资源。这样的根系分布模式有助于确保小麦能够充分吸收土壤中的养分,并保持稳定的生长态势。
耕作整地可以让耕层变得松软,土地破碎平坦,湿度和干燥度都恰到好处,这样有利于小麦种子发芽,长出健康强壮的麦苗,确保地下部分和地上部分能够和谐地生长。因此,这是打造高产量土壤环境的关键步骤之一。
只要能按时播种,平整的田面就方便挖掘洞穴或者开沟点播,可以更好地执行种植标准,避免因为粗糙耕种导致的深埋种子、丛生种子和裸露种子等问题,从而实现出苗整齐、均匀且强壮的目标。
需要进行深浅轮耕,以充分利用土壤来蓄水。深耕能够打破底层,增强土壤的透水性,增加蓄水量,并促使作物根系向下扎根,扩大其吸收范围,从而提高水肥的利用率。然而,深耕必须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和时机来决定。通常情况下,如果在整地较早、降水量较多且墒情充足的年份,可以选择深耕,深度约为 22-25 厘米,耕后紧接着进行耙实和平整处理。如果耕后少雨干旱,可能会因为土壤不坚实而导致严重失墒。实践表明,对于旱地小麦来说,在 3-4 年的时间内,遇到墒情良好的年份进行一次深耕,之后再进行 2-3 年的浅耕,不仅能够实现深耕改良土壤的目标,还能增加土壤沉淀和保持水分的机会,这是旱地小麦增产的关键措施之一。
危害小麦的病害有很多,如:小麦条锈病,它会导致叶片出现黄色条纹状锈斑;叶锈病则会让叶片布满褐色或黑色的锈斑;秆锈病会使茎杆生锈,影响植株生长和产量。此外还有腥黑穗病、散黑穗病、黄矮病、红矮病、全蚀病、赤霉病、叶斑病等等,这些病害都会对小麦的生长和产量造成严重影响。
而虫害也同样不容忽视,如小麦蚜虫,它们吸食麦粒中的汁液,导致麦粒减产甚至死亡;麦种蝇会侵害麦粒,降低其品质和发芽率;吸浆虫则专门吸取麦粒内的浆液,使其变成空壳;红蜘蛛、叶蝉、蛴螬、金针虫、蝼蛄、麦叶蜂、麦秆蝇等害虫,也会给小麦带来不同程度的危害。
因此,神农把自己的所有耕种知识都无私的传授给人族,需要密切关注小麦的生长情况,及时发现并采取措施防治病虫害,以保证小麦的正常生长和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