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完主要流行的学派后,我们再来看看为什么那个时期会出现百家争鸣的情况呢?”
(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平民。)
“周平王东迁,周王室国力衰微,许多教授贵族子弟以及皇室内部人员的老师开始活跃于诸侯国内部,有些也会流落到民间,知识不再是贵族们的特权了。”
“其中士就是这个特殊的知识群体,他们为诸侯以及周天子服务,但在春秋战国时期,他们过的很艰难,于是逐渐朝平民阶级发展,向百姓们传授知识。”
“那个时期还兴起了私塾,比如孔子主张有教无类,想跟他一起学习的,给点学费(一串腊肉)就能学。所以那个时期,武斗严重,文斗也不差,原本吃瓜的百姓们也纷纷投入到知识讨论的浪潮中去了。”
“加上各国诸侯们广招人才,对于士的所作所为很是宽容,养‘士’之风盛行,甚至形成了一股社会风气。诸侯们都允许‘士’自由发言,着书立说,所以‘士’阶层极其活跃。”
诸侯们对士的宽容政策还体现在士的去留方面,允许士有“用我则留,不用则去”的想法。
士就像自由的鸟,可以择木而栖,各国的人才流动起来,他们大多可以找到能发挥自己长处的地方。
各国还会给来自己国家的士送吃食给俸禄,士的待遇十分丰厚,齐国国君还建立了稷下学官,这里成了大家交流学术、传播思想的主要地方。
“在这种学术自由,言论自由的环境下,他们勇于冲破旧传统的思想束缚,敢于探求和创新,各种观点纷纷涌现,知识分子间还时常发生各种各样的辩论。”
“辩论让他们发现自己思想的短处,从而不断完善思想,让各家学派的体系更加完整。”
“先秦时期可以说是中国学术史上思想发展最为繁荣的黄金时期,诸子百家思想是宝贵的文化财富。各家代表着书立说、聚众讲学、相互辩论,给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
“说完百家争鸣这个整体,我们再来了解具体的学派。”
儒家代表人物。
孔子(前551-前479),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
孟子(前372-前289),姬姓孟氏,名轲,字子舆(待考证)。
荀子(前313-前238),名况,字卿(一说时人相尊而号为卿)。
“孔子先祖是商朝开国君主商汤,祖上曾是宋国的贵族,他的父亲为了躲避宋国战乱跑到了鲁国定居,所以孔子他是鲁国人。”
孔子三岁丧父,家道中落。他从小就懂得传统礼制,后从事儒者之业,以办理丧祭之礼为生。
“孔子志向远大,他想走上仕途之路,所以对天下大事很是关心,经常思考如何治理国家等问题。”
“前525年左右,孔子25、6岁时,开办了私人学校,随后名气越来越大。”
前522年,齐国国君出访鲁国,与孔子讨论秦穆公称霸(623)的事情,两人由此相互结识。
前517年,鲁国内乱,孔子到了齐国,齐国国君对孔子很是赏识,对他极好。
前515年,齐国大夫不爽,想要加害孔子,孔子只好跑回鲁国。
“回到鲁国的他,期间担任过鲁国的大司寇,但鲁国国君后来沉迷于女色,君臣多日不理朝政,孔子不得已离开了鲁国,开始他周游列国的旅程,此时他已经54岁了(497)。”
“孔子虽周游列国,但他主张的‘仁政’‘德治’并没有得到众多诸侯的重用,在礼乐崩坏的时代下,孔子的思想不太适用于他们的情况。”
“到了前483年,孔子返回鲁国,继续整理文献以及教育工作,前479年,他患病而逝。”
孔子的不少弟子都为了他守墓三年,而子贡为他守墓六年。
“孔子的政治理想是希望建立起一个‘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思想核心是‘礼’和‘仁’。孔子的人道主义跟秩序精神是我们值得学习跟赞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