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七十六章 冠带(廿六)户口簿(2 / 2)或长生首页

“决堤之后,人就毁了。最开始可能的确是五百点,可第二次就会只剩两百点,第三次,五十点。为了重新体验那五百点的快乐,他们就必须吸食更多仙墨。”

“等他们反应过来,接收快乐的系统早就崩溃了。那个时候,一口仙墨能带来的快乐,恐怕还不如正常人吃的一瓣橘子。”

“一旦到了那种境地,他们吸食仙墨,就已经不是为了快乐了,只是为了遣除痛苦。这就是自在门的手段。”

许天佑道:“我不明白。当地的百姓都已经这么苦了,被魔道的人抓去当苦力都没人来管,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

燕别云道:“他们世代居于此地,户籍在此,田地也在此。地在哪儿,人就在哪儿,就像生了根,跑不了的。”

许天佑还是不解,问道:“不是可以办理户籍迁移吗?原有的土地也可以转卖啊?我们在崇文司的课上学过,政策规定了,如果是百姓要迁移或者无力丧葬的情况,是准许出卖永业田的。迁往人少地多的宽乡和卖充住宅、邸店的,还可以卖口分田。”

燕小楼道:“政策?如果真能落到百姓身上,他们怎么会被逼成贼,被我们抓住。”他那冰湖一般的眼睛里竟燃起了火焰,虽然只是一瞬。

燕别云解释道:“政策虽如此,可每个户口对于当地官员来说都是一笔税收和一个劳力,他们哪里肯轻易放人?即便官员肯放人,那么对于家里有田的人来说,难道还能期望自己的土地不被贱卖,而是以常规价格转让?”

“更别提多少村民家里的田早就被地方绅士兼并,沦为佃客,这些豪绅又怎么可能把低贱的劳力拱手让出去?”

许天佑沉默了,课上并没有教这些。双燕的论据,也不是从哪所学堂里得来的。

燕小楼补充道:“哪怕这些问题都能被解决,村民成功迁移去了别的地方,又怎么可能可以完全按照政策规定的那样拿到授田?当地官府的田都在豪绅手里要不回来,哪还有田授给平民?”

双燕的问题一个接一个,不像在问许天佑,而是在问这世道。

许天佑有些低落,道:“不是均田制吗……”

杜仲道:“大延建立初期,的确是。统治大延的关陇集团建立了一套能够使大延兴旺的体制,其中最重要的基石就是均田制。”

“当时,我们大延的贵族们愿意将所有的土地均分给流离失所的难民、贫民,甚至不对民族做区分,受田者既有我们汉人,也有关外的胡人,甚至还有大食人、突厥人,只要是我大延子民,都可以获得土地。”

“以此为基础建立起来的税政制度,就是租庸调制。顾名思义,有租、庸、调三个部分。”

顾惜舟接道:“这个课上倒是学过,若欲察一国之兴衰,必究其税制。‘租’是田租,‘庸’是劳役,也可以用物品抵。‘调’是根据乡土生产的东西来缴纳,绢布棉麻,都在其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