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六、人多力量大(1 / 2)柳逸的乌托邦首页

七十年代的东北农村,每一家的生活压力都很大。村里人很穷,穷的主要原因是孩子多。

我的爷爷家里,有六个孩子,四男两女。去郞家屯儿订亲的,是他的第三个儿子。两个年长的儿子已经成家,分出去单住,也在葛家屯儿。

他的大女儿,我的姑姑,师范毕业后,去了隔壁的阿城县当老师,也成家了。爷爷家里还剩下三个刚成年的孩子。

我的姥姥家九个孩子,七男两女。儿女数量比我爷爷更胜一筹,遥遥领先。

村子里,谁家有五六个、七八九十个孩子都是常见的事儿。

穷乡僻壤的玉启村,人们没有夜场消遣,几乎是天一黑,就上炕休息。

尤其是在冬天,生产队的活儿少了,村里人经常在家里猫着,下午四点钟,天就黑了。长夜漫漫,无所事事,就经常干点儿肾脏保养以及前列腺排毒的活儿。

天黑就上炕,炕上有媳妇,媳妇生孩子。

没有避孕措施,也没有节育的意识,生起来就刹不住车,生生不息。如果没有计划生育政策,他们的子子孙孙将会铺天盖地。

村子里经常会有老婆婆跟儿媳妇一同坐月子的场面,令人咋舌。但在那个年代,并不是新鲜事儿。

据说六十年代末,葛家屯儿有一户人家生了十三个孩子。

有一个出生没多久,媳妇晚间睡得迷迷糊糊,喂奶的时候压住了,憋死一个,死了就扔掉。

村子里的小命儿,如同鼫鼠,哪个能活下去全凭运气,全凭自身火力强劲。

一些老辈人,多少还是透着点愚昧的。

他们没有对生命的尊重和负责,只是一味的生,生出来缺衣少食,孩子们依着动物的本能适者生存,优胜劣汰。

还有一点,她们重男轻女的思想极其严重。

“人多力量大”,生产队的院墙上有这样的标语。村里人不以孩子多为耻,只以儿子多为荣。可是生产队的粮食有限,粥少僧多,根本不够吃。

我姥爷带领着他的七个好大儿,把生活过得相对来说,还算不错。所谓不错,就是勉强能吃饱饭。

村里有不少人家,饭都吃不饱,饿得晚上睡不着觉。人躺在炕上,就能听见肚里咕咕唧唧地叫嚷,兵荒马乱的。

实在饿得慌了,就起身去厨房舀一瓢水,咕咚咕咚地灌下去。

我的舅舅们没有饿到这种程度。他们都非常能干,当然,饭量也十分惊人。

在我母亲订婚的时候,她有四个哥哥已经成家了。

我母亲和老姨,打小就跟着我姥姥学做家务,洗衣,烧锅,砍柴,做鞋,缝缝补补,没完没了。她们主要承担后勤工作。

在我母亲十六岁时,她就央求着要跟生产队去出工,我姥姥舍不得让她去。挖土,修路,筑大坝,那都是出苦力。

到了十七岁,我姥姥拗不过她,也就放她去了。

玉启村,有几个跟我母亲年纪相仿的姑娘,她们会结伴去出工。姑娘们都穿着暗色的粗布衣裳,多是灰色和深蓝色,留着长长的麻花辫,是真的粗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