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娟围着厚厚的红色长围巾去上学,那是我父母结婚的时候,姥姥给我母亲买的。她没吃完饭的时候,已经有两三个小伙伴等在门口了。
八十年代农村孩子去上学,没有家长接送。总是有大一点的孩子带着小的,或者几个小的结伴一同去学校。
我透过窗户,看着柳娟背着花布做的书包,拎着饭盒,跟她的小伙伴们在雪地里朝着学校的方向一步一挨地着。
她们边走边打闹着,直到屋前的一排房子挡住了我的视线,看不见她们的身影了。
我扒在窗台上,一直看着她们的身影消失在茫茫雪海之中。
“走,咱们去西屋炕上玩儿”
我回过头,带着两个妹妹,在西屋的炕上玩起柳娟用纸折的“猪爪子”。
猪爪形状的纸玩具,套在两只手的拇指和食指上,横一下张开,竖一下张开的。横竖张开时,会露出不同的字,上边写着东南西北,很可惜,我不认识字。
我一直央求柳娟教我写字,但她很缺乏耐心,动不动就说我笨,实际上她也只会写拼音。
我学了好多天,卑躬屈膝,忍辱负重地只学会了1到100这些数字,她再也不愿意教我学汉字了。
院子里的大拖车突突突地响着,我父亲已经烤好了车,今天他要去送新娘。
车斗子上的雪清得干干净净,铺了厚厚的苞米秸秆。
我母亲在屋子里,翻着挂在墙上的日历,上边写着“宜嫁娶”。父亲走进屋子里,弯着腰,把手按在炕头上温手。
“这大冷天,老高家赶在这个时候定日子,天寒地冻的”
母亲翻着日历,喃喃地说着。
“可不咋地,说是算命先生给选的日子”,父亲直起身,搓了搓两只手。
“我看这路上雪还很厚呢,你那车能行啊?”母亲有点担心:“这路开车得打滑吧?”
“没事,咱家车重着呢,我慢点开,这点雪不是问题,也不是很远。我先把车开过去,时间差不多了”
父亲又把棉手套戴上,出门把车开到了高家富家门口。母亲也穿戴好跟了出去。
“你们待在屋子里,别出去,外边儿冷得能冻死人”
在村子里,红白喜事都图人多热闹,大家也都相互捧场。谁家要是办事情,冷冷清清,说明这家主人没有人缘,是要被人笑话的。
我跟妹妹在炕上扒着窗户,看着不远处的高家人来人往,也有很多没上学的大孩子,在人群中窜来窜去。
他们一定是在看新娘。
我在屋子里,什么都看不见。
嫁女儿并不是多开心的事,送走了就是别人家的人。没有鞭炮声,没有喇叭唢呐,葛家屯儿的姑娘结一次婚,一点声响都没有。
“我们出去看新娘子吧”,柳莹说。
“妈说不让出去,”我立马阻止她。
在我心里,父母的话就是圣旨。
没过多久,婚车开过来了,路过我家门前。
车头的两个大灯上已经绑了红布折成的大红花,新娘穿着红色的棉袄,顶着红盖头,看不见脸。
她坐在车斗子最中央,四面围坐着送亲的人,都穿得跟粽子似的。
围观的村民跟着走到村口,大拖车突突突地开走了。葛家屯儿又一个姑娘离开了,开始了她新的,与村里人相似的人生。
人群散开了,柳明和郞大嘴并肩走着,在说着什么。柳大步躬着步子,朝自家的土房子走去了。
女儿嫁走了,高家富两口子坐在屋子里。新娘的母亲抹着眼泪说:“一点儿声响儿都没有,就嫁去了”
高家富坐在凳子上,他站起身,从柜子里掏出吹了半辈子的唢呐。他是村里唯一会吹唢呐的人,用喇叭迎来送往多少人,今天女儿结婚了,他却没法吹。
他拿着唢呐,用手抚了抚,放到嘴边,却没有吹响,随手又放到柜子里了。
下午父亲就回来了,把车大灯上的红布大花摘下开,进到屋子里拆开递给我母亲。她接过来,看着他脸红扑扑的,厉声问道:“你喝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