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风云变幻的唐武后永昌元年,己丑之春,东都洛阳城内,繁花似锦,却掩不住一股暗流涌动的气息。这一年,对于时年三十一岁的陈子昂而言,是他仕途生涯中一个尤为关键的转折点。
陈子昂,一介书生,才情横溢,却时运不济,久居东都,心怀天下,却难觅知音。
三月春光,温柔地洒满了东都洛阳的每一个角落,万物复苏,柳绿桃红,仿佛大自然也在为这即将到来的盛会铺垫着最绚烂的背景。就在这片绚烂之中,一纸诏书如同春风中最温柔的手,轻轻叩响了陈子昂书斋的窗棂,将他从书卷与沉思中唤醒。
诏书上的字迹遒劲有力,透露出一种不容置疑的威严,却又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陈子昂才华的赏识与期待。武后,这位以铁腕著称却又心怀天下的女帝,竟亲自召见他,欲听其论为政之要。这突如其来的荣耀,如同春日里最温暖的阳光,瞬间照亮了陈子昂心中的每一个角落,让他多年来的理想与抱负仿佛有了实现的土壤。
京城之中,繁华似锦,车水马龙,人们在春风的吹拂下享受着生活的美好。然而,在这宁静祥和的表象之下,朝堂之上却是另一番景象。大臣们或明或暗地较量着,各自心中盘算着如何在即将到来的讨论中占据上风。而这场讨论的焦点,正是“刑措”与“任贤”——两个关乎国家兴衰、民生福祉的重大议题。
“刑措”,即刑罚的适度与公正,是维护社会秩序、保障人民安宁的基石。然而,近年来,随着一些严苛法令的颁布与实施,民间怨声载道,人心惶惶。如何在保持法律威严的同时,又能让刑罚更加人性化、更加符合民意,成为了摆在武后面前的一道难题。
“任贤”,则是国家长治久安、繁荣昌盛的关键。武后深知,人才是国家最宝贵的财富,只有广开才路,不拘一格,才能吸引天下英才,共谋国事。然而,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门第观念根深蒂固,许多有真才实学的人才因出身贫寒而难以得到重用。如何打破这种陈规陋习,让真正有能力的人脱颖而出,成为了武后心中另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陈子昂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他深知,这次召见不仅是对他个人才华的认可,更是他心中理想得以施展的契机。于是,他开始夜以继日地准备,翻阅古籍、研究时局、思考对策,力求在即将到来的讨论中能够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与方案。
十九日,晨光初破晓,皇城东门缓缓开启,迎接一位身着朴素官服的文臣——陈子昂。
陈子昂怀揣着精心撰写的《答制问事八条》:
○答制问事(八条)
臣今月十九日蒙恩敕召见,令臣论当今政要,行何道可以适时,不须远引上古,具状进者。微臣智识浅短,实昧政源,然尝洗心精意,静观人理。窃见国之政要,兴废在人,能知人机,顺而施化,趋时适变,静而勿动,政要之贤,可得而行。今陛下以应天命而受宝图,建立明堂,施布大化,勤恤人隐,存问高年,报功树德,顺时兴务,至公至仁,垂训天人,可谓典章在备,制度宏远,五帝三王,所不及也,愚臣何敢有知政要?然天恩降问,贵采刍荛,谨竭愚直,悉心以奏,凡用贤之道未广,仰成之化尚劳。然则取士之方,任贤之事,故陛下素所深知,应亦倦谭、亦倦听,不待臣更一二烦说也。
△请措刑科
臣闻言有顺君意而害天下者,有逆君意而利天下者,唯忠臣能逆意,惟圣君能从利。恩敕不以臣愚微,降问当今政要,臣伏惟当今之政。大体已备矣,但刑狱尚急,法纲未宽,恐非当今圣政之要者。臣观圣人用刑,贵适时变,有用有舍,不专任之。且圣人初制天下。必有凶乱之贼,叛逆之臣,而为驱除,以显圣德,圣人诛凶殄逆,济人宁乱,必资刑杀,以清天下,故所以务用刑也。凶乱既灭,圣道既昌,则必顺人施化,赦过宥罪,所以致措刑也。然则圣人用刑,本以禁乱,乱静刑息,不为昇平所设。何者?太平之人,悦乐於德,不悦乐於刑,以刑穷於人,人必惨怛:故圣人贵措刑,不贵烦刑。今神皇应运受图,临御天下,逆臣贼子,顿伏严诛,所以虺贞群党,同恶就戮,此盖天意将显神皇威灵,岂此凶徒所能自乱?今魁首已灭,朋党已屠,圣政惟昌,天下咸服,神皇又降文昌鸿恩,涤荡群罪,天下昭庆,企望日新,措刑崇德,正在今日,实圣政之至要者也。臣伏见近来诏狱推穷,稍复滋长,追捕支党,颇及远方,天下士庶,未敢安止。臣伏惟神皇圣意,务在措刑安恤天下,不务察法以损昇平,然今刑狱未息者,应是狱吏未识天意,所以至於此也。伏札获皇垂恺悌之德,务仁寿之恩,敕法慎罚,以省刑典。臣伏见当今天下士庶,思愿安宁,途谣巷歌,皆称万岁,此其怀乐圣化,愿保永年,欲与子孙,同此仁寿。今神皇不以此时崇德务仁,使刑措不用,廼任有司明察,专务威刑,臣窃恐非神皇措刑之道。且臣闻杀一人则千人恐,滥一罪则百夫愁,人情大端,畏惧於此。今天下至广,万国至繁,神皇虽妙察狱囚,不可门告户说,令一一知者。若使有一不知,以神皇好任刑法,则非太平安人之务,当今圣政之要者也。此是臣赤心至诚,敢言其实,冒死犯奏,所冀天鉴,务求措刑,察臣所言,非敢苟顺。
△重任贤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