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五十年代轻工业确实不够,但在八十年代时苏联已经是全球棉纺、鞋服、糖产量、奶制品、冰激凌等等民生消费品生产力世界第一了。
苏联后期的问题不是生产不出,而是分配有巨大的问题。
苏联有识之士早就认识到这一点了。
所以才有科学家想要搞出ogas。
这些苏联科学家就像是朝着黑暗时代进发的火种一样,明知自己随时会熄灭。
但是在苏联灭亡前夕,他们义无反顾的发起了冲锋。
希望挽救这个国家。
作为吸取了教训的人,张天浩知道这些。
同时他也有远超那些苏联科学家的武器:22世纪的电脑。
这个经济模型只要建立起来,开始运转,哪怕有些粗糙,但是它依旧将成为宝贵的经验。
而这只是起步,张天浩真正的目的是要在新华夏建立自己的ogas,自己的大数据计划经济。
这条路很长,很难,也许需要十年二十年,甚至三十年四十年。
需要两代人前赴后继的投入才能看见真正的产出。
虽然道路曲折,但是总要有人披荆斩棘,九死而不悔。
回到这个时代,看见许多人,张天浩越发的觉得自己不是一个过客。
自己需要做些什么。
自己身处这个时代,就要扛起这个时代赋予自己的责任。
前途险阻也是要做的。
也许那时自己已经不在,但是自己一定要给后来者留下一个可登顶尖峰的台阶。
几个领导走了进来,看着众人都在沉思,而张天浩却在喝着茶吸着烟。
坐下后也看了桌上的文件,过了一会缓缓的放下文件,几个人的神情很复杂。
有些高兴,有些矛盾,有些欣慰,又有些轻松。
“这是张天浩同志和研究所的同志们编写的材料啊。”几个领导来了个眼神交流。
“这么厉害”
“到底咋想的”
“目的是什么”
几个领导理解不了张天浩的手段,可是大家都知道这份文件的铺垫需要十几年之久。
那么说明张天浩的需求非常大,大到已经不是自己能控制和管理的。
“我看写的很好,所以带着老叶一起来见**和二管事,说一说这件事。”
领导拿起文件看了一下张天浩,而张天浩却是笑脸相迎,嘱咐了陈金生几句就拿着文件出去了。
故宫四合院的办公室里,十几个人都在翻看张天浩的计划书。
“张天浩同志对这份计划书,不仅仅是开几家商场。实际上他想要做的是拉动整个产业链的发展。
从原材料到加工再到售卖。牵扯进来的行业几十上百,工业区的分布将遍及华夏八省二十七市。”
“其中还有法律的制定,行业标准的制定,安全规范,交通建设,仓储物流等等。实际上这不是一份单纯的商业计划,而是一份简单的,规模更小的计划经济书了。”
二管事看着计划书缓缓说道:“张天浩同志这次提出的计划真的是玩的很大啊。风险真的大。不过收益也是巨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