酥娘演唱的这支《望海潮》词,是歌咏杭州的一篇名词,是一首千古流传的伟大杰作,也是柳永词代表作之一。它的影响之大、传播之广、生命力之久远,都是少有比肩的。
甚至在柳三变即柳永死后数十年,它都是北宋宫廷内的保留曲目。再后来金兵南侵,竟有人指责引起刀兵的是这首词,其罪又归到柳永身上,他险些遭到开棺掘墓的噩运。
不说这首《望海潮》千百年来感动了多少人,单就这则传闻,如果不向读者介绍一下,那么对《望海潮》一词的解读就不完整。
为了让读者了解这段历史和典故,这里做一个简单的介绍,可以加深对《望海潮》一词的理解和印象。当然,插进的这一段已是这场矾楼夜宴之后很久的事了,游离于本章情节之外。
但是为了将《望海潮》一词讲述清楚,笔者还是要在这里简单地叙说一下,故事生动有趣,不可不知。况且,此词对杭州赢得“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美誉,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这段故事将来还会在《寻找柳永遗留的宝藏》系列小说之南宋篇详述。
那是到了南宋绍兴三十一年,那一年金国再次南侵。据说这次南侵就是因金主完颜亮读了《望海潮》一词而引发的,完颜亮虽然是一介武夫,但是诗词作得很好,很有文彩。
他做为一个野心勃勃的雄主,对《望海潮》一词的理解和词中对杭州的精彩描绘,肯定会有异于常人的感受。
若从此点看,这个南侵理由也不完全是荒诞不经的,也有一定道理,何况最早记述此事的就是一个南宋人。
南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海陵王正隆六年)秋
长江岸边,扬州郊外
甲帐连营,兵戈蔽天,笳鼓悲鸣,铁骑纵横。征尘暗,霜风劲,亦羶腥。此时,金主完顔亮率六十万兵马分四路南侵,已到达扬州郊外,南宋军队不战而溃。以临安(今杭州市)为行在,本想偏安一隅的宋朝廷陷入极度的恐惧之中,宋高宗赵构张皇失措,又想像当年渡江南逃时那样“解散百官,浮海避狄”。
那是在他刚刚接替被金国掳走的徽钦二帝,登上皇位的时候,金兵誓要“搜山检海捉赵构”,他被追得一路狂逃,最后逃到舟山群岛里避难。
听到朝廷准备放弃杭州的消息,杭州居民惊恐万状苍皇逃离,偌大的杭州城为之一空。
军帐内,完颜亮踌躇满志,大宴将士。也难怪完颜亮志得意满,这几年的杀伐征战异常顺利,夺取了宋朝的大片北方国土后,新建的中都城(笔者注:今北京市广安门外金中都遗址公园)已颇具规模,一旦顺利拿下杭州,就要将金国的都城自遥远的北方迁都到中都城,进而以中都为中心建立大金帝国。
完颜亮而今可谓心雄万丈,此番挥师南下一路上势如破竹,麾下几十万大军投鞭可以断流,长江天堑其奈我何,明日一战定要覆灭宋廷,生擒宋高宗,进而一统华夏。
军帐内,氍毹(笔者注:氍毹音渠书,毛织的地毯,代指舞台。)之上正在上演杂剧“倒喇”,歌女们有的左手抱着琵琶,有的右手持着琥珀,胡琴中夹杂着秦筝。刹时乐声忽起,羽奏心惊,满帐尽是杀伐之声,一队一队的歌女载歌载舞,看得帐内众将意气昂扬,恨不得即时杀入杭州城。
完颜亮起而舞剑,叫歌女改唱《望海潮》。顿时,笙乐齐奏,音韵和谐醉人,几十名歌女一齐歌道:“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簾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俄顷,歌歇舞罢,完颜亮归座,举杯对众将说:“本王半年前从那自汴京掳来的歌女口中,听得柳永的这首《望海潮》,心中好生羡慕那‘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天堂风物,‘烟柳画桥,风簾翠幕’的钱塘胜境,恨不得一步跨到江南,将那杭州作为我大金的陪都,到那时日日笙歌,夜夜起舞,此真人生之大慰也!”
完颜亮起身靠在帅案上,又说:“本王自兴起投鞭渡江之志后,乃密遣画工潜入临安,图画西湖美景。请众将官今夜先观赏画中美景,明日我们就打下杭城让你等将士纵情游乐。呈上来!请众将一观。”
随着完颜亮一声喊喝,一名侍从将一卷画轴打开,用叉杆高高挑起挂在柱上,众将围拢观瞧:画的前景上是一人一骑,完颜亮一身金色铠甲骑在火炭一般的战马上,背景画的是杭州的青山绿水,正是西湖胜景。
天头上书写完颜亮自题诗:“万里车书盍(盍音何。何不,何故。)会同,江南岂有别疆封?提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众将看罢齐声喝彩。
吴山是杭州城内的一座小山,就在西湖边上。立马吴山,当然就是要占领杭州城了。
在众将的簇拥下,完颜亮步出帐外,仰头看时,但见层云掩月,金风劲爽,只吹得那旌旗猎猎,江涛隆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