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十四章 法学院里的彼得潘(1 / 1)旧金山的尽头首页

在法学院的生活一点也不轻松。虽然他在国内拿到了名牌大学的法学硕士学位,也有一些工作经验,但是开始学习以后发现还是很不容易的。课程看起来不多,但是教材却不少。与国内相比,每天的阅读量几乎不能同日而语。一开始是几十页,慢慢地就变成了100多页,不光要看懂大意,而且要精读案例,这样才能保证在课堂上跟得上教授的思维。他经常读到凌晨才把第二天上课教授要讲的材料读完,然后睡45个小时之后,随便去吃点早饭就匆匆赶到课堂去上课。然而让他最头疼的事情还不是这个,美国教授普遍喜欢提问,有的只是根据学生名单随机提问,最严厉的就会根据名单的顺序一个个问下来,一个都不放过。这些问题不一定是教材上提到的内容,因为教授们随时都有可能天马行空,脑洞大开,思绪飞到九霄云外去,很多根本没有学过的问题都有可能被问到。所以每次一到提问时间,所有的学生都感到非常紧张。而他经常在一开始的时候经常感到尴尬,因为比起其他的中国留学生,他的肤色较白,五官还略带欧洲人的特色,所以很多教授都误以为他是美国人,再加上他的英文名eer和姓氏an组成了一个梦幻般的名字。没错,就是童话里的小飞侠。每每让他成为教授们争相点名的对象。尤其是教法律写作的白人女教师ariia,一开始还以为他从英国来的,对他的英文写作水平很不满意。后来,经过他解释才明白是出生在中国的欧亚混血儿,她哈哈大笑,以后在每次一对一的写作辅导中也对他多加照顾,甚至送了他几本关于亚洲人如何学习法律英文写作的专业书籍。他很感激她,也很喜欢她,是作为一个学生对于老师的那种喜欢。其实他几乎对所有的教授印象都非常好。在美国,和中国一样的是教授是一个受尊重的职业,不一样的是美国教授更有热情。美国教授的年薪通常并不高,而拿到教授的职位通常需要花5年甚至更多的时间获得博士学位或者在行业内有突出成就,这就决定了他们通常从本科开始必须至少花9年的时间在学校里潜心研究学问才能获得任教的基本资格而一旦开始任教,则必须要在五年之内拿到终身教授的称号,否则将无法继续从事大学的教学工作。这决定了每一个教授几乎都是拼了老命才拿稳了教授这个称号,尤其是在名牌大学里。限于不高的薪水和极其激烈的竞争,一般来说,只有真正热爱学术的人才会成为教授。当然,法律学院和商学院的教授是不一样的,他们可能在校外同时担任律师和公司高管,收入远高于其他很多院系的教授们,但是没有真正对于教学的热爱和过硬的教学能力,也是无法获得学生们的认可的。

潘明之的导师是一个德国裔美国人,四十多岁,生得一副严肃的面孔,肤色不比他白多少,有一个以开头的非常长的德国姓氏。教授从小跟随父母移民到美国,继承了日耳曼人骨子里的自豪和严谨,但是性格比较温和。虽然课堂上对学生十分严格,私下里对学生们很和蔼。当他听说潘明之也有日耳曼血统的时候,饶有兴趣地问他外祖父来自于德国的哪个城市。

“这个我真的不知道,他在我妈妈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所以我妈妈对他也所知不多。”

“难怪你看起来有那么一点像欧洲人,你的名字也是。”

“那是个中国姓氏,这。。。。。。这真的是一个巧合,哈哈!”他不由得笑了起来。

“你应该尝试一下德国菜,学校附近有一家,不过做得很一般。有机会你应该去旧金山试试,和中国菜很不一样,比如说土豆饺子。”

“这个我知道,我外婆在我小的时候曾经做给我吃,我妈妈和我都会做这道菜。”

教授笑了起来,像个孩子一样。潘明之也对他笑,这是他第一次看到教授的这么开心。他肯定感到能和一个来自东方的异国学生分享自己从小到大习以为常的美味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