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早餐店出来后李肆便搭上科尔森的车前往了神盾局,在神盾局的一间密室里,弗瑞接见了这位年轻人,并与他在那间密室里一起呆了四个小时......除了陪同的巴顿和科尔森,没人知道他们在这四个小时中说了什么......但从第二天开始,神盾局内部便开始了一次秘密的、全面的审查。
也是从这一天开始,李肆终于不用为自己的住处和三餐而担心......弗瑞特批了一份特殊津贴,让李肆可以每个月在神盾局领取不超过一万美元的费用以维持他的生活。
科尔森又回到了关于斯塔克的任务中,克林特在这次谈话后则加入了由希尔领导的审查小组......一切仿佛都走上了正轨。
而领到了津贴的李肆则在第一时间把一半钱寄给了赛琳娜,也就是之前自己撞坏房子的房主......他问过科尔森,物主的损失大概是两万美元,他打算用四个月还清。
就这样,他揣着剩下的五千美元到皇后区租了一间公寓,然后找科尔森帮忙计算了一下,发现扣除掉饭钱....他还能剩下八百多美元。
他决定,用这些钱去报一个英语班。
———————————————————
纽约,曼哈顿,唐人街。
大约一百五十年前,许多中国人因为当时中国内部的动荡,远渡重洋来到美国,而当时正赶上了加利福尼亚州的“淘金热”,于是这些华人大量涌入加州。他们在矿场、伐木场、农场之类的地方干着那些白人不愿意做的脏活累活,艰难地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生活着....但很快,随着《排华法案》的通过,这些远渡重洋的可怜人在加州遭到了可怕的迫害,一部分人不得已被遣返回国,而留下的那些则大量进入美国的东海岸以谋求生存......
纽约唐人街,就是被在这段时期进入纽约的华人创就的。
这片区域如今充满了各色各样的人,非裔、亚裔、墨西哥裔、拉丁裔......来自各个国家,各个区域,各个种族的人在这里穿行着。他们把这里当做一个景点,在这里拍照,参观,在街边的小店购买纪念品和贺卡邮寄回家......但他们不知道的是一百五十年前,许多因为饥饿而虚弱不堪的华人在这里聚集着,用自己挣来的一砖一瓦打造着新的家园....每天都有人病死在这里,但同时每天也会有新的生命在这里诞生,各种方言在这里交织,诉说着乡愁,也诉说着希望。
如今,岁月洗去了这片区域里那些华人先辈们流下的泪痕,但那些先辈们用生命践行着的、对生活和生命的热爱却仿佛刻在了这片土地上,影响着一切踏上这片土地的人。
———————————————————
热闹,嘈杂。
这就是李肆对唐人街的印象,从早上开始,在各种食物的香气的背景下,来往的人便行色匆匆地在路上穿梭...路边停满了汽车,不时会有引擎发动的声音传来,预示着被挤满的路边终于多出了一个空位.....
但这只是李肆对唐人街的第一印象,那时的他也是行色匆匆行人中的一份子——他急着要吃早餐。
至于现在,他抱着悠闲的心态再次站在唐人街路口,此时的他看着眼前的一切,思维仿佛被拉回了九十年代的香港......印象中的香港仿佛就是如眼前的街道这般拥挤、纷乱,港片中出现的那些花花绿绿、层层叠叠的广告牌在这里仿佛被完美地复制了一遍...但这里的元素却要更加多样化,美国和中国的国旗在一家店铺的两边同时悬挂着,简体和繁体的招牌交错陈列在一栋建筑的外墙上,而耳边不断传来人们使用粤语交谈的声音,仿佛在提醒着他,即使在唐人街,他也未必能流畅地与当地的华人交流.....
“我是不是来错了地方?”李肆默默地对自己说。
他原本想着这种华人聚集地一定会有着为数不少的英语补习班,毕竟中国的速成教育简直可以算得上世界第一。
但他好像忽略了,唐人街和中国毕竟是两个概念......虽说天下华人是一家,但生长在美国的华人还真未必需要补英语......
不,应该说根本就不需要补英语,他想到。
无论如何,既然来都来了,虽然眼前的街道和自己的想象有些差别,但不妨就把这次出行当做一次旅行,好好转转这座闻名世界的纽约唐人街。
李肆看着面前写着“唐人街”三个字的大门,微笑着融入了走向大门的人流。
进去之后他才发现这个地方比自己想象的要有趣的多...黑人操着一口粤语在和店铺的老板杀价,而路边被碰倒的华人老爷子却大骂了一声“motherfucker”.....报摊上陈列着英文和中文两种报纸,而守着报摊的中年人用一口四川话来招呼着来着中国的游客,向他们推销着纽约地图......
“有趣。”李肆的笑意越发浓起了来,之前他就一直好奇唐人街是什么样的,虽然如今来到了实地,发现传说中的“”和自己的幻想一点也不一致......但这并没有影响他游览的心情,反而让他觉得这个地方更加的有意思。
在街上走了一会后,他找到一家餐馆坐了下来,用中文大声道:“老板,点餐。”
能在这里使用中文交流让李肆觉得无比的畅快,虽然他穿越才不过四天,而清醒的时候加起来也不超过二十个小时,但他已经受够了这语言导致的、该死的交流障碍。他受够了那种有话却说不出来,只能让别人翻译的那种憋屈感。
所以在这里,在唐人街,他觉得很舒服,虽然身边的华人大多使用粤语在交流,但他们说的都是中国话,认的都是中国字,李肆知道,他们同出一源。这种文字和语言上的认同甚至稍稍减弱了李肆对这个世界的隔阂感。
“小伙想吃点什么。”老板笑着把菜单放到了李肆面前,“来旅游的?”
“不,应该算移民。”李肆思索片刻,对老板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