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说士颂和士玥回到城里,见过了父亲,见士燮书桌上放着一份随着当天交趾日报发行的《圣人言从何而来》的特刊,一下子都明白了。
士燮拿起桌上的特刊,问士颂:“这篇文章《圣人言从何而来》是你的手笔吧?”
士颂见父亲应该有所知晓,便如实回答。
士燮道:“既然你提出来三个问题,一是圣人也有犯错的时候,二是后人传承和理解有所偏差,三是为何大家都听圣人言,那么你自己是怎么看待的呢?”
士颂不敢直说,却拿早就准备好的一套说辞:“我最近看《孟子》的时候发现了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但是《尚书》也是一部经典,我就觉得很奇怪,那按照孟子的话,我们对于圣人言到底应该是什么态度呢?所以颂儿就在报纸上刊登了《尽信书不如无书》的文章,结果来稿中各说不一,于是我就更疑惑了,只好又刊登了这篇《圣人言从何而来》,向大家寻找答案。”
士燮微笑着看着士颂:“那你找到原因了吗?”
“没有。大家的回答各有千秋,但是都说不通。”
“那玥儿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呢?”
士玥本来以为没什么事,结果一下子被问住了。士燮也没有接着问,只是说:“这几个问题确实很难回答,不过我也写了一篇文章,投给玥儿的交趾日报。玥儿不会刊登你哥哥的文章,不刊登你父亲的文章吧?”
走出家门,士颂和士玥赶忙打开文章读了起来,标题却是“春秋三传疑义”。士燮说自己年轻时就远赴洛阳学习,拜颍川人刘陶为师学习左式春秋。士燮非常不明白,为什么《春秋》有三本解释著作,左传、公羊和谷梁。
孔子作《春秋》时,与左丘明参观鲁国的史记,其中有所褒讳贬损,不可写明,乃口授弟子。而弟子们后来所言互异。左丘明惟恐弟子各安其意,以失其实,故讨论本事而作传,证明夫子不以空言说经。至于公谷二传,则是口传要义,传了几代以后,始写成文字。
《公羊传》是齐国的公羊高受传于子夏,再传其子,子孙口耳相传,到汉景帝时,由公羊高的玄孙公羊寿与齐人胡母生合写成书。
《谷梁传》至何时何人始着为书,史记不详。
左公谷三传都是转受春秋经旨,以授后世者,但左传详于记事,且多叙鬼神之事,公羊谷梁详于依经训解,但是谷梁非常短,公羊却很俗。
士燮的老师刘陶的观点是:左氏所记的事实,有很多是出乎一般人了解之外者,如庄公八年,齐侯在野外看见一头大豕,竟是冤死的公子彭生所变,齐侯怒而射之,豕人立而啼。又如昭公七年,郑子产讲述禹王之父鲧死后化为黄熊(一作熊)。其它尚有很多鬼神之事,以及卜筮祸福之期等。然而理藉事明,奇事愈多,则其供给学者的见闻愈广,学者可以深悉前因后果,眼界为之大开,探索经义自然便利。故以左传为主,兼采公谷二家,实为研读春秋的正途。
士燮最后总结,大家读《春秋》,是在读圣人言,然而后人传承和理解出现了很大的偏差,这需要我们读书人自己思考。
士颂看后觉得父亲这篇文章虽然还没有涉及如何正确对待圣人言的问题,但是已经提出后人阅读经典需要思考,已经难能可贵。于是士颂把这篇文章放到次日交趾日报的头版上全文刊发,并加上编者按:
孟子曰:“尽信书不如无书。”《尚书》尚且如此,何况左传、公羊、谷梁乎?今交趾郡守作文一篇,以明辨圣人言之真义。
于是第二天,交趾大街小巷的报童的口号变成了“卖报卖报,士太守发表文章,士太守亲笔文章!”只要识的字的都会买上一份,看看太守大人写了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