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洋在想着自己心里的小九九的时候,皇帝想的更多更远。
皇帝对自己的未来也是有野望的,他是要做贤君的。他甚至还想泰山封禅的,他现在的供给已经在一步一步积累了。其实就单说打服北匈奴,灭三国这个功绩就很有说服力了,未来只要在政治方面有所努力那泰山封禅是妥妥的够了的。如果都护府能再努努力,搞个郡县或者再新建一州那将是什么样的功绩啊。皇帝决定自己要支持都护府,大力的支持都护府。但是为了内政他不会给都护府增兵,而且具他了解都护府也不需要,他打算给都护府输送人口。只有人口多了才能更容易的郡县化,才能更容易的把别的民族融合进来。人口少了是人家融合你还是你融合人家。皇帝下定决心要分年分批的将更多的汉人送去西域,不西域也变成一州,然后让都护府继续西移。
想到这些皇帝开始和郝洋商量牵多少人合适。
有过之前接收凉州难民的经验,郝洋知道不能一下子弄太多人,一下子人涌进来,都护府就干不了别的事了。所以郝洋意思一年先来一万,然后逐年递增。增多少看安置的情况。
皇帝也不含糊,同意了郝洋的意见。同时提升了西域都护府的规格,以前的都护府也就是一个郡,现在已经把都护府提升到了州府的级别。郝洋这一趟把自己混成了封疆大吏。班超、关羽、张飞、耿恭等人的官阶也都有所提高。
为了更好的接收移民,郝洋先行回都护府了,皇帝保证很快就会组织人手去支援都护府。
郝洋在路上就联系了班超,让他开始在玉门至焉耆,玉门至疏勒城等地沿线修建营垒接收移民。目前都护府的居民主要集中在焉耆地区。目前焉耆地区发展的很快,继续增加人口却不是长久之计。郝洋打算这次的人口向疏勒城转移。一步一步的将容易开发的地区完全开发出来。
洛阳的皇帝在郝洋离开之后,就开始和宰相大臣们商议向西域移民的政策,皇帝不能明说自己未来要建立郡县。太早的说只能影响郝洋在西域的发展,毕竟这种事大家都想多吃一点的。
对于向西域移民,大臣们表现的是不积极也不是太反对,毕竟洛阳、长安等地经过休养生息,人口已经开始回升,一万户对于两地而言其实压力不大。很快大家就制定出了计划。
皇帝对于西域都护府的援助也是全方位的,从文化、人口两方面入手。从太学安排了大量寒门学子去往西域。这些人在朝廷中很难出人头地,西域都护府却是一个好的去处。
郝洋仔回到焉耆之后,也将都护府一分为四。焉耆地区、龟兹地区、伊犁地区、阿勒泰地区。四个地区中焉耆地区主要就是发展生产,稳固统治做西域都护府的压舱石。剩下三个地区,开始向四周扩张。吸收人口,扩大地盘。要把都护府做大做强。
耿恭负责伊犁方向的发展,郝洋给他的目标是巴尔喀什湖。将整个伊犁河流域纳入西域都护府。耿恭目前的策略还是按照百里修建据点,然后一步一步的蚕食。骑马作为机动力量在整个区域巡逻,发现中、小部落就强制迁入统治稳固区域,发现大部落就给予打击消灭。